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2023年第二届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会议报告

2023年第二届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会议报告


由伦敦幽兰琴社, 英国中乐团联合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和亚非学院在今夏(8月20-27日)成功举办了较大规模的 2023年“伦敦国际中国音乐节. 此举包括伦敦剑桥数场音樂会,夏校、大師課,工作坊,雅集,器乐比赛和考级以及“第二届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  此届古琴研讨会是2023中国音乐节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古琴音樂、藝術和文化的新方向』- New Directions in Guqin Music, Art, and Culture.  自2018年我幽兰琴社在伦大亚非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伦敦古琴艺术节后已时隔5年。

2023年“伦敦国际中国音乐节”是由伦敦幽兰琴社社长, 伦大亚非学院古琴琵琶斫导Dr Cheng Yu程玉博士总策划的.  其中的“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 由伦敦幽兰琴社理事Mr Charles Tsua 徐永裕主管和执行。  特邀嘉宾有天津音乐学院伉俪古琴教授李凤云和笛箫,音乐学教授王建欣.  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 美国, 加拿大,英国,  德国,荷兰, 意大利, 巴西, 瑞典, 西班牙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等国和地域众多古琴学者,琴人和爱好者.  大家在一起各抒己见共同交流探讨了海内外古琴领域的现状, 问题及前景.  学术浓郁,气氛友好. 两天会议后, 琴友学者们一起参加了在东伦敦清凉寺举办的庆祝”伦敦幽兰琴社成立20周年”的纪念雅集。

会议主题定为“古琴音乐、艺术与文化的新方向”,在传统观点和话题以外更加反映了对古琴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第二天的研讨会则旨在开启关于古琴现代性和海外活动的新讨论。

以下是与会发言人员一览表

Dr. Cheng Yu 程玉 -  伦敦幽兰琴社(2003-) 创始人及社长, 伦大亚非学院古琴琵琶硕导, 伦敦国际中国音乐节及2018和2023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策划人. 

Mr Charles Tsua 徐永裕 (徐长韵) - 伦敦幽兰琴社理事, 2023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主持人 

Prof. Li Fengyun 李凤云 – 古琴家, 教育家,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Prof. Wang Jianxin 王建欣 – 笛箫演奏家, 音乐学家,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Prof. Luca Pisano  -  意大利Genoa 大学教授

Dr. Tse Chun Yan xie – 古琴家, 资深音乐学者, 香港中文大学

Chang Hsuan-Ni –  琴人, 台湾师范大学 

Dr Chang Ching-Jen – 学者, 台湾I-Shuo 大学客座教授 

Mr.Frank Kouwenhoven – “磬“- 欧洲中国音乐研究中心创始人, 资深中国音乐学者. 

Prof. Mei-Yen Lee 李美燕 – 台湾屏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Dr. Liang Jiyong梁基永 – 独立文化人, 香港中文大学客座研究员

Dr. Edward Luper 刘华 – 伦敦邦瀚斯拍卖行中国部专家, 伦敦幽兰琴社成员 

Dr. Marnix Wells 韦满易-伦敦幽兰琴社成员,资深中国音乐学者.

Dr. Manhua Li 李曼华 – 伦敦大学皇家郝莱威学院研究员. 

Peiyou Chang 张培幼 – 琴家, 现任纽约琴社社长

Dr. Stephen Dydo 戴德  - 作曲家, 琴家, 原纽约琴社社长

Dr. Wang Youdi 王猷迪 – 古琴家, 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 

Dr. Andre Ribeiro – 巴西古琴社创始人, 巴西圣保罗大学客座研究员 

Juni Yeung - 杨雪亭, 加拿大多伦多琴社创始人

Chu Lok Ting 朱乐庭 - 香港古琴协会

Wang Si Xian 王思娴- 北京外国语学院

Daniella Tan 谭诗华 -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Elaine Yu 余宁 - 伦敦幽兰琴社理事, 2023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翻译

您可在以下链接观看伦敦幽兰琴社第二届古琴研讨会花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RM-YNpoxQ

“群贤毕至”:2023年伦敦国际古琴会议(LIGC)参会有感 

王思娴 

2023年第二届伦敦国际古琴研讨会由伦敦幽兰琴社主办,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举行,会议一共两天,参会发言人数虽然仅二十人左右,但一些;学者的名字在古琴研究界掷地有声:李凤云王建欣、李美燕、谢俊仁等。还有一些新锐也是人气满满如王悠荻等。参会代表涉及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这场小小会议却汇集了世界眼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了很多新见,也反映出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于古琴研究的偏爱。 

“世界眼光”,“贯通古代、放眼未来”是我对本次会议的几个印象。本次会议按发言人的不同论题共分为5组,讨论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古”——中国传统琴学研究与反叛,“今”(包括对未来的展望)——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古琴,“东”——中国本土古琴发展,“西”——古琴在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发展四个方面。 

有关“古”(中国传统琴学研究与反叛)的方面,其研究涉及中国古代琴学理论,如对《琴史》(朱长文)、《谿山琴况》(徐上瀛)的研究;古琴美学理论探讨,比如对琴与“心”、“气”等古代美学概念关联之间的讨论;还有对《乌夜啼》等古曲版本的比较研究、古琴律学研究、琴歌与词牌研究以及斫琴、拓印研究。 

这其中,Juni Yeung有关九弦琴的探讨十分有意思,她从音律的角度,认为应该把古琴的“七弦”改为“九弦”,因为九弦琴的音域更广,古琴能演奏的曲目就越多,很多现代乐曲也能轻松驾驭,如此古琴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音乐发展。而且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先例,古人也曾有制“九弦琴”的例子。我将Juni的论题放在“中国传统琴学的反叛”视域之下,是因为以目前琴界的主流观点来看,“九弦琴”的提法似乎触及到了有关“古琴”本质概念的问题,即古琴如果改制为“九弦琴”似乎就丧失了其独特的韵味,不能称之为“古琴”了。 

不过我所关注的是,从对“九弦琴”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生发出来两个方面的思考。首先,当我们在探讨古琴要适应当下音乐发展的时候,是否简单化地将“古琴发展”与“现代化改造”相等同。每种乐器都有自身的特性,既然如此,将古琴改造成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音乐发展的样子,对于古琴本身来说是否真的有利?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下去又涉及到“什么是进步?”“适应现代发展能都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进步吗?”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十分复杂,也是当下很多人讨论的重心。但从另一方面看,“九弦琴”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谢俊仁老师在圆桌会议上的探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Juni“九弦琴”提法的呼应。他说任何对古琴的改造都是值得尝试的,所谓“传统的古琴”或是“古琴的传统”并非是指一成不变。传统是人构建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今天对古琴的改造或许就是明天所谓的古琴传统。我对谢老师的这段话十分认同,我认为让古琴适应当下的音乐发展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也需要注意,古琴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种尝试,对于古琴来说更能够发挥其特性的做法才是真正于其有利的。

Juni的论题也涉及到有关古琴的“今”(包括未来)即现代科技下的古琴发展的讨论,这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论域。相关学者有的从实践层面切入。例如,张培仁老师利用现代声音软件,比较朱惜辰、吴景略和吴兆基三位古琴家的录音,分析他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不同的演奏节奏。张轩妮策划并制作了台湾琴家王海燕的线上古琴有声展览。西安音乐学院的王悠荻和中央音乐学院的魏冰利用计算机技术,成功将AI打谱化为现实。Stephen Dydo的现代古琴乐曲创作以及电古琴的制作。 

有的从理论层面切入,譬如我关于B站“古琴诊所”(其他平台上叫做“自得琴社”)的讨论。Prof. Frank Kouwenhoven针对我所论述的话题,联想到欧洲之前也有类似的潮流——人们穿着中世纪服饰演奏音乐,但是很快这股潮流就销声匿迹了。他认为这一潮流在欧洲很快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演奏中世纪音乐和穿中世纪服饰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并且穿古代服饰演奏传统音乐并不是一种还原历史场景的做法,因为古代人并不这样演奏音乐。Frank秉持着一种“历史和传统应当是我们真切感受和体会的生活”的观念,认为类似于“古琴诊所”的这种音乐演奏方式,将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割裂开来,它既不是历史的、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在我看来,“古琴诊所”的做法可以视为Hobsbawm所强调“被发明的传统”,它并非一种为适应时代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东西,这种艺术带有后现代的色彩,它所代表的“历史”是被架空的、被展示的,而不是人们真切体会到的或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对东西方古琴发展的探讨中,巴西的左手琴家André Ribeiro向我们介绍了巴西的古琴发展和传播情况。他提到在巴西学习古琴的人,其兴趣启蒙是中国的功夫片,因为其中经常会有古琴的身影,对功夫的强烈好奇也让他们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自Bonhams拍卖行的Edward Luper也为大家带来了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介绍了两位研究古琴的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和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并从拍卖行的角度分析了这两位汉学家所保留的古琴的经济价值。 

伦敦幽兰琴社成员的Marnix Wells也是一名汉学研究专家,本次会议他发言的内容围绕琴歌的节奏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后的圆桌会议上Marnix和天津音乐学院的王建欣教授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王建欣老师认为,中国音乐中的节拍和西方音乐的“节拍”概念并不完全对应,中国音乐讲究的是“气口”、“分寸”、“尺度”。基于此,王老师呼吁有关古琴的汉学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将研究置于中国语境之中。王建欣老师讲到的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工尺谱”以及“板眼”概念。我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节拍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音乐的节拍以人为准,人气息的顺畅是音乐流动的关键。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的流动是宇宙造物生命力的体现,而艺术就是要表现这种生命力,顺应生气的自然流动。相比来说,西方音乐受其科学、哲学发展的影响,其音乐系统更加科学化、体系化,因此节拍也就有着固定的标准。 

2023年正值古琴申遗成功20周年,作为一位首次参加国际古琴会议的中国青年,我从这短短两天的会议中,看到了古琴不仅在中国国内扭转了“不识古琴,只识古筝”的局面,还在海外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吸引着越多越多世界人的目光。本次国际会议有关古琴“古”“今”“东”“西”的热烈讨论,也证明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独特魅力。


2023伦敦国际古琴会议报告

Charles Tsua 徐永裕

第一天:周六

上午9点开始注册,10点一切就绪,开始第一个小组讨论“音乐的文化表现”。

第一篇论文由RHUL的研究员李曼华博士撰写,主题是“嵇康对古琴实践和养生的看法”。李博士将古琴的重要性与自我修养和与环境的和谐结合在一起,基于嵇康的实践和作品。她进一步论证古琴是自我修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论文由2018年会议的发言人李美燕教授撰写,主题是“溪山琴况(谿山琴況)的网络系统”,一篇明代徐谼关于古琴音乐美学表现的论著。李教授旨在突出传统和文学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回顾各种资源,她展开了基于对徐作品的音乐相关和美学欣赏的新解释分析的自己的理论。

梁基永博士后发表了关于《乌夜啼》三个版本的比较研究的论文。他的分析基于《神奇秘谱》和清代版本《自远堂琴谱》及《悟雪山房琴谱》的版本。梁博士展示了这一曲目风格和美学的演变,并阐述了定义后期作品的不同地域音乐影响。

最后,谭诗华(Danielle Tan)发表了关于古琴文化中的整体聆听和心灵概念的论文。谭试图传达古琴的环境教育价值,从非西方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分离问题。在全面审视这个问题时,她将个人的心灵(心)与一个宇宙观联系起来,在这个宇宙观中,古琴作为资本主义心态的平抚者,最终影响了人类自利和竞争的环境影响。这为将环境教育与古琴音乐联系起来提供了教育框架。

第二个小组讨论的主题是“艺术、乐器和歌词”,由意大利的Lucas Pisano 教授主持。这个有趣的小组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古琴作为对象和口头传统的艺术表现的罕见一瞥。

我们首先听取了朱乐庭关于“琴贴:古琴的体现及其制作过程”的论文。琴贴是对古琴背面的拓印,记录了上面的题词和印章,可以保存下来或制成卷轴作为艺术品。褚简要介绍了琴贴的历史,并展示了其制作过程,类似于碑文拓印。

牛津大学博士,邦瀚斯中国专家Dr Edward Luper( 刘华)在其关于高罗佩和林西莉(Van Gulik and Lindqvist)的演讲中,讲述了即将于今年11月在邦瀚斯拍卖的两把明代琴。他的2018年论文以PPT幻灯片的专业质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也不例外。刘华讨论了它们的发现和估价。高罗佩的琴因其出处和铭文被估价为18万至24万英镑,而林德奎斯特的琴仅估价3万至5万英镑。原因是她的琴没有铭文,且相比高罗佩而言知名度较低,因此无法比较。

相关琴在邦瀚斯网站上列出:
“无名”:一件极其罕见且重要的漆器紫檀古琴
https://www.bonhams.com/auction/28102/lot/315/wu-ming-an-extremely-rare-and-important-lacquered-and-zitan-guqin-late-ming-dynasty-3/
于2023年11月2日以69 万英镑售出。

“鹤鸣秋月”式罕见漆器“百补”古琴
https://www.bonhams.com/auction/28102/lot/317/a-rare-crane-cry-autumn-moon-style-lacquered-hundred-patch-guqin-ming-dynasty-3/
于2023年11月2日以36 万英镑售出。

接下来,韦满易博士(Dr Marnix Wells)提交了一篇关于琴曲节奏和歌词的论文。Marnix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试图从琴歌的歌词设定中构建节奏结构。他指出,很少有论文讨论节奏,并且文学中有关于处理琴歌歌词的线索。

短暂的茶歇后,我们进入了当天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讨论:节奏和音乐学考量。这个小组主要关注音乐学,但即使对音乐学概念不熟悉的人也颇有趣味。该小组由CHIME的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主持。

首先是谢俊仁博士(Dr Tse Chun Yan),他提交了一篇关于从非音高中心的视角研究琴乐的论文:“音色作为结构元素”。谢博士指出,音色是琴研究中很少关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音高中心的概念上。在此,他展示了琴的音色如何是一个定义性的方面,并值得更多研究和考虑。谢博士演示了音色与其他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琴音乐及其文人美学的结构重要性。

继谢博士之后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琴社的Juni Yeung杨雪亭,她的独立研究项目阐述了她在“为九弦琴正名:为恢复一行没落的传统,以及建立七律制定弦之新立说”中的发现。在这篇论文中,她讨论了七弦以上琴的历史和理论,并为这种乐器提出了理由。拥有九弦琴将开启新的改编和创作可能性,这些目前在标准的七弦版本中受到限制。她提出了一种新的调音心态转变,以增加琴在新音乐中的潜力。

最后,纽约琴社的张培幼(Peiyou Chang)提交了一篇关于古琴节奏本质的论文。通过分析文献和现代表演,张试图展示某些技巧确实有固定的速度格式,这影响了作品的节奏。她讨论了固定/标准化节奏与自由节奏的优势问题,并分析了技术效果对速度和解释的重要性。

经过另一个短暂的休息后,我们举行了Prof. Luca Pisano 的新书发布会。他将朱长文的《琴史》翻译成英文,这标志着又一个里程碑,扩大了古代文献和论著对西方学者和古琴音乐观众的可及性。在他关于自己工作的介绍中,他讨论了参与其中的过程和翻译背后的理念。其成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将进一步增进我们对宋代琴乐美学的理解。

新书发布会结束后,全体成员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参加了与会者的展示音乐会,其中一些报告者参与了演奏。

---

第二天:星期日


大会的第二天和最后一天是会议的研讨会部分,重点讨论古琴在新媒体和感知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讨论小组主题是古琴的新媒体,由谢俊仁(Dr. Tse Chun Yan)博士主持。

首先是张庆仁(Dr. Chang Ching-Jen)博士和张轩妮(Ms. Chang Hsuan-Ni)女士的联合论文。张瑄妮女士主要用普通话发表论文,而张静仁博士提供了英文简要总结。他们的论文主题是《台湾古琴的多种形式和多媒体应用:以在线策展和多媒体结合应用为例》。这篇论文聚焦于古琴音乐艺术的数字化策展问题,以及其中涉及的各种方法论和技术。报告者以他们自己关于一位台湾古琴老师的例子进行演示,讨论数字遗产保存和传播的有效手段。

接下来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学院德王思娴(Wang Sixian)的论文《“古琴诊所”见闻:古琴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这篇论文追踪了自成立以来的自得琴社(Zide Qin Studio,参见YouTube)的发展,并分析了他们经历的各个阶段的转变。王评论道,这群琴人最初制作了关于讽刺和反讽的视频,到后来制作了关于简单之美的视频,关键转折点在于如何吸引更多观众并给他们正确的印象,以引起他们对古琴的兴趣。

西安音乐学院德副教授王悠荻(Dr. Wang Youdi)博士随后发表了她和魏冰(Wei Bing)的联合论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古琴打谱过程和音乐生成》。在此,他们解释了如何开发一个能够读取传统古琴简谱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乐谱的人工智能程序。这项开创性工作产生了一个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燭》,王博士进行了演示。

午餐后是最后一个讨论小组,主题是古琴文化的新观念。这个小组由伦敦幽兰琴社社长程玉博士主持。

首先是纽约琴社的戴德(Dr. Stephen Dydo)博士的论文《当代古琴作曲与演奏》。他在论文中介绍了他为古琴创作的当代作品经验,并进行了一些示范。重点包括来自其他传统的音乐影响、使用非传统音高和节奏、使用非传统和电气化乐器、与其他非传统乐器合作等。除了使用连接扩音器的电琴演奏外,他还使用了剪辑来示范他的例子

接下来是巴西琴社林伯儒(Dr. André Ribeiro)博士的论文《古琴如何传入巴西:古琴传播和文化接受》。古琴的传播和移民是一个重要话题,里贝罗的演讲突出了古琴传入巴西的主要方面。他指出,许多人通过中国电视剧对古琴有一个肤浅的认识,并描述了他结识新的琴友并与西方其他琴社建立新联系的旅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纠正学生对古琴的错误假设和学习误区,这些假设和误解是他们从流行文化中获得的。

最后,我们来到大会的最后一篇论文,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关于《21世纪的古琴:对这一独特中国传统乐器变革的一些思考》。高文厚提供了一次关于古琴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的历史和进程的快速旅行,并评论了古琴发生的各种变化和进展。从奇思妙想到政治,他概述并反思了古琴在21世纪的意义和作用。

茶歇后,我们转向谢俊仁(Dr. Tse Chun Yan)博士的主题演讲《重访古琴音乐中的历史相互依存性:21世纪古琴重构和新作品》。这场深入的演讲围绕着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两种特殊音乐风格展开。谢博士讨论了在这些音乐风格背景下的古琴打谱和老谱的重构,以及他如何将它们融入他的古琴新作品中。更重要的是,谢博士认为,古琴演奏者需要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古老的音乐风格,以便在老谱中区分抄写错误和有意的音符。最后,王悠荻(Dr. Wang Youdi)博士进行了他的作品的演示和表演。

简短休息后,我们进入了以《新方向 - 古琴创新的传播》为主题的圆桌讨论。这由大会召集人徐长韵Charles Tsua主持。小组包括地区和国际学者。其中包括此次伦敦古琴艺术节德特邀琴箫大师李凤云与王建新伉俪。讨论主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来的发展、新研究、新社区、新媒体,以及关于任何话题的公开讨论。不幸的是,最后时间不足,但讨论开启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古琴研讨会圆满结束后,世界各地的琴友共同前往清凉寺(Qing Liang Temple)参加伦敦幽兰琴社)成立20周年雅集。


本文出自【Arts幽兰中艺】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