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古琴,为什么“俗”了

古琴,为什么“俗”了

  听闻,北京的“新四大俗”,养菖蒲,弹古琴,摆茶席,修密宗,本来都是颇具雅趣的生活方式,沦为俗品,不禁哑然。
 
  高雅的生活,是很多朋友在生活情趣上的追求。高雅,该词源于《三国志·魏志·崔林传》:“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雅俗之别,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已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见确是一间疏于打理的居室,但因为有了往来的“鸿儒”,让这间陋室顿生雅趣。同样的草木,因人而不同。犹如诸葛亮的南阳草庐,依然传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千古吟诵。
 
  高雅的情致,除了本人的学识与修养,少不了雅物的陪伴。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古之八雅,是文人墨客日常生活的雅趣。刘禹锡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中的素琴,就是古琴。
 
  古琴与文人相伴,始于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师琴与襄子,学成之后,古琴就成了孔子奔波于列国途中最好的伴侣。诗经三百,孔子皆可弦而歌之。可见孔子在古琴上的造诣之深。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好的精神伴侣。“士无故不撤琴瑟”,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云“琴者,禁也。”文人抚琴,不仅是为了古琴高古淳正的音色,同样是为了寓情于琴,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也许正是这个“立规矩”,才让古琴如此不同。
 
  这样一件文人修身之器,为何沦为“四大俗”,想来也是自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了物质基础,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是人的本能。只是追求的方式上略显急促了些。生活上雅致,不仅在于“雅器”,更在于“雅人”。人不雅,物何来雅致?
 
  劝君多读书。

(资讯来源:琴白 古琴人)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