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减字谱,一种独立的音乐语言


  一切器乐曲谱,都是以记录曲调为主,再加注该项乐器的专用指法符号。唯独古琴曲谱例外,从文字谱到减字谱,都是只记指法,不记旋律和节奏。这是由于古琴的形制、结构和演奏上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古代汉民族整体文化的影响。
 
  汉以前,古琴尚未定型,有五弦、七弦、十弦等,大小长短不一,琴面不平,没有徽位,以弹散音为主。那时古琴主要是作为歌唱的伴奏乐器,曲调很简单,技巧也不复杂,能唱就能弹,故有“家弦户诵,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用民歌曲调弹唱民间歌谣,才可能做到“诗三百五,孔子皆弦歌之”。这时,琴谱并非必需,即使有,也是以官商唱名记录曲调。相传“琴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是别谱,不行于后代”。这种“别谱”,可能就是曲调谱,《碣石调·幽兰》的弦序名称,大概还保留着这种“别谱”的痕迹。
 
  东汉以后,古琴体制逐步完善,为了适应演奏按音、泛音的需要,琴面趋于平整,出现了徽位,再不是一弦一音了。。且古琴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的,同声的徽位多,音色变化大,若不注明弦序、徽位和左右手指法,将使演奏的人无从下指。随着古琴器乐化的发展,演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这时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记谱了,于是就产生了文字谱。古琴的教学,向来都是依靠口传手授,要口传就要有一种说法,而这种说法写成文字,就是文字谱。文字谱约产生于魏晋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
 
  现在流传下来的文字谱,只有《碣石调·幽兰》一曲。《幽兰》为南北朝时梁丘明所传,有徽位而无徽分,左右手指法尚未完备,许多用词是手势、技法的说明“文字”,而非代表指法专门术语的“谱字”,常一字多用或一种指法几种说法。到唐代中叶,古琴的体制已经定型和完善,右手的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左手的上、下、进、退、吟、猱、绰、注、撞、使、逗等,也已经分化定型,而一些手势和技法,早巳变为成法定势,包含在各种指法谱字中,勿须另加说明。改革谱式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由曹柔所创制的减字谱便应运而生。减字谱的产生,不仅是记谱方法的改进,而且也是琴学琴艺发展的综合反应。
 
  减字谱是由文字谱简化而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记谱方法,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一千多年来,古琴艺术都是靠这种记谱方法流传和发展的,至今仍在使用,功绩实在不小。

(资讯来源:古琴人)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