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古琴 泛音调音法


 
定弦步骤如下(以下徽位均指泛音):
①定五弦:通过定音器或校音器定五弦为标准音
②定七弦:五弦四徽 → 七弦五徽
③定四弦:七弦七徽 → 四弦五徽或:七弦四徽 → 四弦二徽
④定六弦:四弦四徽 → 六弦五徽
⑤定三弦:六弦七徽 → 三弦五徽或:六弦四徽 → 三弦二徽
⑥定二弦:五弦七徽 → 二弦五徽或:五弦四徽 → 二弦二徽
⑦定一弦:四弦七徽 → 一弦五徽或:四弦四徽 → 一弦二徽(至此定弦完毕)
⑧校一三弦:一弦四徽 → 三弦五徽(校验)
⑨校二四弦:二弦四徽 → 四弦五徽(校验)
 
    五度相生律定弦完毕后,可以发现,其各弦散音间完全符合纯四度、纯五度的和谐音程,但在泛音中,还是存在一些特殊的音差。如三弦的三、六、八、十一徽泛音比五弦的四、十徽泛音低一个普通音差;六弦的三、六、八、十一徽泛音比五弦的二、十二徽泛音低一个普通音差;其实各弦的三、六、八、十一徽泛音均比五度相生律的标准音偏低一个普通音差。
 
    校音定弦的过程比较枯燥,但只要静心、细心、严格按上述步骤进行,还是不难掌握的。这里再介绍几条小技巧,供朋友们参考。
 
*技巧一:细数“拍音”辨微差
 
    当两个相差很小、非常接近的音同时发出时,可以听到“呜—哦—呜—哦—……”的强弱交替的混合音,称为“拍音”。两个音的频率相差多少赫兹(Hz,频率单位),则每秒钟内可以听到多少个“拍音”。当听到紧凑的“呜哦呜哦呜哦……”时,说明两个音相差稍有点大;当听到很熟缓的“呜————哦————呜————哦————……”时,说明两个音已经非常接近,在不影响演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已基本校准;当已听不出“拍音”时,说明已经完全校准了。 
 
*技巧二:“推拿”蝇头辨高下
 
    许多朋友在校音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两个音非常接近时,尽管能听出它们的不同,却怎么也分辨不出孰高孰低。这时可以在两个音都弹出后,迅速用右手指将被校弦的蝇头往左或往右用力推挤(蝇头能够被推移的幅度非常微小,但所引起的弦的松紧变化足以使音高发生变化),听听“拍音”的变化。若往左推蝇头,“拍音”变缓或消失,说明该弦音偏高了(弦偏紧),应略松该弦琴轸;反之,若“拍音”变得更急促,说明该弦音偏低了(弦偏松),应略紧该弦琴轸。同样道理,若往右推蝇头,则“拍音”变缓说明该弦音偏低(偏松),应紧轸;“拍音”变急说明该弦音偏高(偏紧),应松轸。
 
*技巧三:“矫枉过正”防跑音
 
    在演奏中最不希望发生的,就是事先校好的琴“跑音”了,如同脱缰的野马——骤然松懈,或如蠢动的春虫——七扭八歪。一般来说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琴轸松动,二是蝇头松紧不平衡。
 
    仔细观察一下琴弦、绒剅、琴轸以及琴头岳山部位,就不难发现,琴弦在岳山边沿与琴体紧密接触,这一点和琴尾“龙龈”之间的弦长是有效弦长(如图),其松紧程度决定着该弦的音高。而在岳山边沿的外(右)侧的蝇头、绒剅(又名绒扣,即拴弦的丝绳)部分,虽属于“无效弦长”,却牵制着琴弦的松紧。正常情况下这两部分的松紧程度应该是一致的,蝇头不会发生左右滑动,弦音稳定。
 
    而当调弦时旋动琴轸后,绒剅部分的松紧程度发生了变化,随即传递到琴弦的有效弦长部分,使之随之变松或变紧。但由于弦与岳山接触紧密,摩擦力大,很容易出现蝇头滑动阻滞而使其左右两部分松紧不完全一致。
 
    这时调好的琴,其实是处在一种“不稳定状态”下,随着演奏的进行,受琴体和弦振动的影响,蝇头会继续向着较紧的一侧微微移动,于是弦音就“跑”偏了。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矫枉过正”,即每当旋动琴轸调弦后,用手指轻轻推按蝇头(紧轸弦则向右推,松轸弦则向左推),并向下按一按该弦,使弦和蝇头克服岳山阻滞,滑动到松紧平衡的位置,即可有效地防止跑音。
 
    另外一个导致琴弦骤然松动的因素是琴轸端面与轸池之间摩擦力不够,容易滑动。当演奏过程中乍听琴轸“嘎”然松动,往往是令人“心惊肉跳”的。解决办法是用香灰均匀涂在轸池面上,或用锉刀将琴轸端面打毛,以增大摩擦,防止松滑。(如琴轸太紧,可以用2B铅笔涂抹琴轸和琴体接触面)
 
*技巧四:多重校验证律法
 
    当七根弦都校过一遍后,理论上各弦都应已校准。但由于听音辨音误差的存在,可能会在逐一校调的过程中将这种音高误差逐渐传递和放大,最终使最后一根弦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千万不要忽视了弦音校验的作用。前面介绍调弦定音法时,步骤⑧和⑨实际上正是通过不同弦上产生的某一相同泛音进行相互校验的过程,称为泛音同声校验。
 
    另外,还可采用散音音程校验。首先以“撮”的方法弹奏一六弦、二七弦散音,听其八度音程是否和谐;再分别“撮”一四弦、二五弦、三六弦、四七弦散音,听其纯五度音程是否和谐;再分别“撮”一三弦、二四弦、四六弦、五七弦散音,听其纯四度音程是否和谐。所谓和谐,是指两个音听起来浑然一体、不辨你我,听不出“拍音”方可。这种方法法既达到了校验的目的,又锻炼了听力,一举两得。
 

(资讯来源:古琴人)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