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乐器之美丨柷(zhù)起、敔(yǔ)收

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河南殷墟出土的乐器和甲骨文字,证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钟、磬、鼓、铃等十二种乐器,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二二一年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乐器的种类已增加到八十多种。今天来看看在古代宫廷雅乐中的两件传奇的乐器,一件是用于表示即将乐曲开始的柷(zhu)),一件是用来表示乐曲的终结的敔(yu)。

 

 

 

柷是我国古代汉族打击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开始。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柷,相传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世清代柷,通高约50、每边长65厘米。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柷属古代八音乐器分类法的木之属。

 

 

 

金漆彩画柷(音祝),清中期,木质,清宫旧藏。

此金漆彩画柷为清代宫廷乐器,形如方斗,上广下狭。据清代文献记载,金漆彩画柷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音色的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清宫各种坛庙祭祀及殿陛朝会时的中和韶乐之中。

 

 

 

与柷有关的诗文:

《诗经·周颂·有瞽》:“鞉磬祝圉”,“祝”即柷,故柷也称“祝”。

《毛传》(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载“鞉,鞉鼓也。祝,椌也。围,楬也”。祝假借为柷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柷,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

《尚书·益稷》:“合止柷敔”。郑玄注:“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

 

 

 

敔是古代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

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敔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

中和韶乐中设敔一架,如果仅从音响审视,它并不突出,但它却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为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与敔有关的描述:

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说文》

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乐也。——《释名》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书 益稷》

所以鼓敔谓之籈。——《尔雅 释乐》

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长尺栎之。——《疏》

 

 

 

上图为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敔

敔:通高68cm,座长70.5cm,座宽37cm

制造年代:清

规格:长68.5cm 高32.5cm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上图中的敔,木制,雕为伏虎状,髹黄漆,上彩绘黑色斑纹,胸腹部斑纹略杂以白色。伏虎双耳竖立,白额吊睛,红口利齿,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刚鬣,间隔染以靛蓝、绿、红、白等色。虎伏于木座之上,木座通体髹金漆,绘海水江崖纹,一侧出二耳状托架,以承击敔之籈(zhen)。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