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稷(1869年—1931年),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县清水桥人。著名古琴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古琴教授。
汉唐为古琴鼎盛之时,“君子无故不撤琴”,“家弦户诵”,即可知几近今日之“流行音乐”。但宋代以来,古琴逐渐衰落。专家认为此乃古琴太难操作,同时又受域外乐器之冲击使然。直至民国初年,始有杨宗稷先生为振兴古琴“为之整理,发扬而光大之”。
杨宗稷20岁开始学习古琴,并为之痴迷。1901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他被选为学部理事。1906年,调任邮电部侍郎。1908年,他到南京拜全国著名琴师黄勉之为师,由于刻苦钻研琴技,艺业大进,达到心弦合一境界。数年后其师叹曰“吾不如也”。
1917年后,杨宗稷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琴学理论研究,自号“九疑山人”,称自己的居室为“半百琴斋”,并举办“九疑琴社”。1922年春,他受聘到北京大学教授古琴。同年冬天,又受阎锡山之聘到太原教授古琴。桃李芬芳,声名也因之鹊起,一时有众多慕名而来的学琴者。
1920年,杨宗稷与虞和钦、张友鹤、明净和尚等古琴学家相聚谈琴,遂萌发组织“琴会”之念,不久即成立“北京琴会”,是为民国以来北京有琴会之始。琴会不但交流古琴技艺,而且重在对古琴的考证、学术、论说和琴谱诸多方面的研究。一时之间,南北同仁纷纷效仿成立琴社。如太原“元音琴社”、南京“青奚谷琴社”、上海、苏州的“今虞琴社”,长沙也成立了“愔愔琴社”,使民国时期的古琴艺术掀起了一个多年未见的高潮。
杨宗稷是当时公认的琴学宗师,不但琴艺精湛,而且对古琴深有研究,著作颇丰。其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4卷、《琴话》4卷、《琴学漫录》2卷、《琴镜补》3卷、《琴瑟全谱》3卷、《琴学问答》1卷、《藏琴录》1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是一部重要的古琴研究著作。其中将古曲译成通行简谱,对指法要求作了详解,使后来学古琴者有章可循。现存最早的《碣石调幽兰》的文字谱,首先由他翻译为减字谱。因此,他被人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
(资讯来源:优美文)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