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遗《贞观五年伯施氏砟仲尼式古琴
唐珍遗《贞观五年伯施氏砟仲尼式古琴》展赏 唐琴几张世遗罕 珍贵无比非凡物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或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其绵延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由此可见,中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时至今日,存见的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有百余种,琴曲达三千余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历朝历代,古琴弹奏名家辈出,文人墨客直至帝王将相,与古琴有缘者无数,琴棋书画,琴之为首,可以说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从收藏的角度而言,古琴收藏虽然属于小众范畴,然,由于其皆传世而来,沧海桑田,历史越久的古琴遗存越是稀少,越是珍贵。故,一般来说,历代藏家或者好琴者,皆以年代悠久的古琴为收藏追逐对象。
古琴史来基本制式尺寸大体一样,但因外观,主要以左右颈与腰部位的样式之别,而至琴式繁多,诸如仲尼式、灵机式、师旷式、神农式等等数十上百种,难以尽数;而琴名也是繁多,诸如号钟、焦尾、春雷、九霄环佩、万壑松风、大圣遗音,等等,不胜枚举。收藏中,琴式或琴名并非判断价值的依据,而主要在于其所砟年代、砟家、拥有者、传承者等。
这可以从近年拍卖实例而见一斑。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已故藏家王世襄旧藏——唐“大圣遗音”琴,曾以891万元创下当时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九年后于2012年该琴又拍出了1.15亿元的天价,期间上涨了11.9倍。而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也拍出了1.3664亿元的天价。这些,都表明了古琴尤其是高古琴收藏的价值趋势,其虽然小众,但确是极其难得珍贵的器物。
就古琴的收藏价值而言,目前来看,唐琴和宋琴,乃最为珍贵(唐之前的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遗存太过罕少),其中唐琴为首,宋琴次之(也要看何人持有),然后才是元明之琴,而至清代,除了个别与皇帝有关的琴张以外,由于遗存相对多,珍贵程度乃以及砟琴水平等因素则大不如唐宋琴。
有人根据宫馆洋博所藏以及存世已经有披露的数量估计,说全世界仅存唐琴18张,多在博物馆,私人所藏仅有5张。很显然,这是一种臆估的武断结果,博物馆的可统计,然民间私人所藏则难以统计,公开披露的可以计数,而未公开披露的,则无法知道并计数。事实上,民间所藏或持有,则可因为各种原因,而或披露或未披露乃至不披露,此乃常理,懂理之人当自明白矣。
正是因为这样,愚在经年的收藏中,亦曾有幸猎获到唐、宋古琴几张,一直未曾加以披露(一位藏家,以收藏为要,故不是所有藏品都要迫不及待的展示出来)。这数张唐宋古琴,最早年代为唐贞观年间所砟,珍贵无比。其可十分有力地证明什么唐琴世存仅18张,民间私藏仅5张的臆估之误矣(动辄喜好臆估某古物存世量,乃藏界一些藏家或专家的一种陋习矣)。
故,时至今日,特将愚之所藏的唐贞观五年伯施氏所咋之琴一张,帐中取出,拍照亮相,发于本人博客公展鉴赏,以飨藏好,公告天下矣。
鉴赏此琴。其琴式乃为“仲尼式”,长度约为120.5厘米,琴身完好,无缺无补,黑色大漆,表面蛇腹般断裂纹密布,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悠久年代所致,彰显其耄耋。首先从琴底看,龙池之上篆书“飞龙”琴名,二字书相龙飞凤舞,象形自然流畅;其中,龙池右边篆书填金粉刻铭录:
“龙之皮,虎之髓,有时吟,忽而啸。音化西山白额,声如东海蒲牢,风云并际兮入青霄。”;
龙池左边篆书填金粉铭刻:“翀壶子江一圭跋,贯道子沈潜篆”;
龙池下面填金粉篆书铭刻方印款:“平江贯道子整”、“翀壶子藏”。
而最值得提及的是,此琴龙池内的腹款,其左边楷书刻“贞观五年”四字;右边楷书刻“伯施氏仿古砟”六字。此腹款深入里面,灯光照射下侧面可观,但拍照较难,下面的照片较模糊不清,故此特说明。由此可见,此琴乃砟于唐代,属于一张唐琴。
而所谓“伯施氏”,查其人似为虞世南,字伯施(公元558年-638年7月11日),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为历史上的名家之一。
进一步,检索相关资料,可见上述飞龙琴,以及琴底龙池左右与下面铭刻文字,在故宫博物馆所藏的琴中有一张相同,不过琴式特别,非常见之式。而腹款则是“池内两侧红字“嘉庆己未无射月重整,平江贯道子沈潜传斲”,“嘉庆己未”即清嘉庆四年(公元1809年)。”故此琴或为清代嘉庆所砟之琴。
再可见,中央音乐学院藏有“唐,太古遗音,师旷式”琴一张,原黑漆、大流水断纹、桐木制。背面龙池为圆形,凤沼为长圆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四字,龙池下方刻篆书“清和”印,其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九字;池内腹款为“贞观五年伯施氏仿古制”十字,现在表面朱漆系吴景略教授重修时所改。基于其腹款所刻,此有的学者定为唐琴。
此外,检索网上,还见有藏友披露与愚所藏此琴相类者一张。这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平江贯道子沈潜是清乾嘉时期之砟琴家,此其一;其二,腹款“贞观五年伯施氏仿古制(或砟)”确为唐代时期砟琴者所刻写。
而故宫藏嘉庆飞龙琴,为其时贯道子沈潜重整(或新作)。而愚藏之琴,则为贯道子沈潜重整后的一张真正的唐琴。
根据以上鉴述,愚所藏乃为唐琴无疑,然其是不是初唐贞观五年所砟,则尚存争议,检索郑珉中先生论文集《蠡测偶录集》(郑珉中先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可见内有关于此腹款的考证描述:
其曰:“在传世唐琴中重新经过髹漆而改变了断纹固有特点的案例确有存在,如山东博物馆藏的师旷式“宝袭”琴和北京古琴家汪孟舒先生旧藏的凤势式“春雷”琴。前者的漆光火气犹在,而后者断纹犹如新发。其制作年代均容易被人看晚。在中唐琴上后刻初唐腹款的有山东琴家詹澂秋先生旧藏的师旷式“太古遗音”琴,池中腹款为“贞观五年伯施氏仿古制”楷书一圈,是假冒大书家虞世南的伪作。虽然初唐之款为伪作,但中唐琴依然是今天可贵的珍品。”
由上可以看出,首先是愚所藏之琴的腹款之一“伯施氏仿古砟”(最后一字是“砟”而非“作”。)乃为唐代之人无疑;其次是,愚所藏腹款“贞观五年”四字,即使不是初唐,而是中唐时期托款,也属珍贵的唐琴无疑。当然,前述愚所藏之琴,无论是断纹漆色,还是从龙池凤沼里面的木质等来看,均是无比自然陈旧,尤其是,此琴腹款分刻龙池内两侧,手刻楷书字大而端美,其究竟是不是中唐仿初唐虞世南之书,似还有进一步考究之必要。
最后,还有一述,即愚所藏此琴,琴面上刻有描金彩十八罗汉纹,纹饰金彩盎然老相,年代印迹可鉴,更具宗教色彩,佛道之音具矣。而这更是其它几张相同腹款的琴所没有的,彰显独特,更可排除伪作,愚见以为纹饰可能为清代贯道子沈潜重整时所刻或者更前也未可定。
藉此,不再赘述,愚非琴家,有关音律之事,不敢随意妄论,只是作为一个藏家,结合自己的收藏经验,加之检索学习相关知识,将此琴作为一件藏品而勉强鉴赏论之,故而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甚至错误认识,善意者,可仁智各见,亦请不吝赐教矣。不管怎样,愚披露虽晚,然,并不意味着此琴之年代存疑,天下之大,藏物无数,啥时得见,不可测矣。
温馨说明:
1.加强真品、赝品鉴定知识传播,提醒广大藏家理性收藏,尽可能远离赝品、多藏真品!
2.反对对艺术品市场的利益垄断,反对抹黑民藏,努力推动民藏健康发展!
3.加强文物保护正能量传播,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留住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4本文藏品信息由“南京永欣国际拍卖”提供
(资讯来源:最新收藏资讯)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