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古有伯牙摔琴,为何没有摔其他乐器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的知音情怀这一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如此说道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渴求的,无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其实不止于中国文人吧,几乎每个人都渴望能有一个“知音”相伴。
 
这种交情无关身份与利益,无关权势与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子期死了,伯牙为何非得“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不只伯牙,历史上的琴人因琴友亡故而绝弦不弹者不乏其人。琵琶、古筝等其他乐器也有情志相投者,他们为何没有伯牙这样决绝的举动?
 
高山流水知音少,不是知音不与弹。这不得不从古琴特有的知音情结谈起。
 
首先,古琴是一门严肃的音乐艺术,寄托着古人天人合一、征道崇圣的神圣信仰。
 
其次,琴人们多具有凌俗高洁、凛冽孤傲的个性,他们视古琴为高尚人格的表征,将之作为超越世俗、寄托志向的首选乐器。嵇康孤高傲岸、耿介刚正,一生与琴为友,看中的就是古琴清高超拔的品格。他不以俗世权势为尚,追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逍遥和自由,古琴是他含道独往、弃智遗身、思想得以寄托的最好器物。
 
再次,古琴是弹奏艺术,更是一门驰骋想象的听觉艺术,对听琴者要求很高,遇到一个好的知音很难。
 
明代琴家冷谦在《琴声十六法》中指出,琴人只有充分地发挥想象,才能“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到达浑然天成之境。
 
所以说俞伯牙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钟子期。这种知音的相遇,使得鼓琴听琴不在仅停留在技艺层次上,而是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倾诉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所以,正是蕴含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背后的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这,便是编织绵延不断的传统知音情结。 
 
何为知音?何为觅知音?小编是这样理解的:
 
知音——知心达意之人。 
 
觅知音——中国文人的宿命情结。
 
愿我们都能在漫漫人生路上遇到那个“知音”……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