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到过古琴练习室,不用人说,只要一眼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些人练琴的时候,是“手上挂伤”“脑中灌铅”,怎么都弹不好;有些人则是,指下行云流水,让人羡慕不已。
再仔细观察,会发现:
一些人急躁不安,总希望自己能快点练习好琴,或者说,她总希望练完琴,去干些什么;另一些人安安静静,一声不响地练琴,仿佛除了这件事,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了。
第一:静心
其实真的不难看出,静心与否,真的是弹琴好坏的关键。这也是学好古琴的第一点,唯有静心,才能够安心、长久地习琴。
《说文解字》中,
“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静,生于心,静出于弦,静在生命里。
所以,《大学》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学琴、弹琴亦不例外。
弦躁,音不准;心燥,手不安。因而,调心与调弦,同等重要。
第二:夯实基础
在国外有10000小时定律。国内常说,干好一件事至少3年,精准5年,10年才能成为行业精英。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基础,就是时间、练习、思索、思后而习、习而思的不断质变、量变的叠加。
清代的大琴家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提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和将至亦。”
基础就是不断将这句话贯彻于练琴的实践。如右手“勾剔抹挑”等等。
扎实的标准是什么?——练习曲。
将指法运入练习曲中反复练习,效果显著而快捷;而显然练习曲中,不止一种指法的重复。这就是说,一首练习曲下来,就已经将某些特定的指法反复练习过多次了。因而,练习曲其实是层次的、递进的、有的放矢的集中练习时间。《仙翁操》《秋风词》《湘妃怨》等古琴曲,其实就是练习曲,它们练习了空弦音与高八度同音关系、七徽与九徽上是隔四根弦等等。可见古人对于习琴基础,亦是重视的,亦可看出,夯实基础对于习琴的重要。
第三 :聆听
有人觉得我学习弹琴,关听什么事。
我想说,弹琴,需会听琴。听琴对于弹好琴,至关重要。
能听出这是哪首古琴曲,并不算听。听出哪个音也并不全算听,听也需要注意细节。
如:
“向外偏朝上挑”的声音与“向外带一点平”的音色就不一样。
“剔”更显其要,向上剔,音色飘而轻薄,向前用韧力“怼”,音色就更圆实。
……
很多时候,音乍听是一样的,但是仔细听来,区别还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扎实基本功,在基本的练习中,将指法运用好。而在练习指法的时候,仔细聆听、学习。
能将功夫下到这一步,也算是对于基本功扎实与否的一个检测。
第四:提意
听某个古琴大家说过:技巧技法训练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乐曲音乐形象的完成,是韵味的完美再现。
因而,弹好琴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琴韵。达到“和将至亦”目的,便需提意。
因我们所学习弹奏的琴曲,都是古人早已设定。如:
《归去来辞》即是“播之弦歌,令人淸风凛然,千载之下尙能使人兴起也。”可见其清爽、愉悦,多么清冽!
《酒狂》则是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乐酒忘忧、放浪形骸。
《雁落平沙》“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以此景,荡此胸怀激烈、放然,果真唯《雁落平沙》可担当。
历史,不仅仅有秦皇汉武的王者荣耀,昭君文姬的悲苦使命,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魏蜀吴的长久争霸……
文人情怀,亦是情怀之落于诗词、琴曲的抒发:“风飘飘而吹衣”,“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因而,提意首要在于了解琴曲、琴曲作者、琴曲背景、往届琴家对其解析,然后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自我认知。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