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中国琴学研究 | 自得琴社,自得其乐

当“国潮”、“出圈”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与追求,自得琴社却并不想固步于此。独具特色的审美,年轻张扬的个性,让“自得琴社”以“自得其乐”的初心, 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泛黄的宣纸上布满淡淡的纹理,画面中,身着唐代服饰的乐人席地而坐。他们的神态怡然自得,手中的乐器或被弹奏,或被敲击,或被吹响…… 此时,也许面对这幅画的人正试图联想这古音究竟是何等美妙。

顷刻间,纸上的乐人们便动了起来,他们相视一笑,音乐随即传出。

复原与创新

这幅曾经幻想中的画面,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2014年创立的“自得琴社”,在线上的“二次元”世界里,通过上传视频,让古画出声,也让民族乐器在另一个空间里再赋生机;而在线下“三次元”的世界中,不久前,他们作为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国潮最自得”主题mini音乐节的驻节乐团,刚刚结束了“琴为何物”系列连续三场唐宋明复原装束专场音乐会。这是他们在线下首次以宋代、明代的装束来举办音乐会。

“说实话,我们只有服装是复原的。”自得琴社的艺术总监唐彬在面对“复原音乐会”的提问时这样回答。从昆曲到汉唐舞蹈、古琴独奏、民乐合奏、电古琴与电子音乐,自得琴社一直都在不断尝试。他们试图做的,不是把古人曾做的照搬、复原,而是为现代人提供一种了解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一个更好的切入口。

起初,自得琴社仅是一个办古琴音乐会的古琴社团。面对从头到尾只有一把古琴的单调画面和音乐,更为明亮的朝代装束和逐渐丰富的乐器声响一同成了他们逐步探索的形式。“一开始我们只是想做一个古琴的社团,把古琴文化弘扬出去。” “审美”,这个贯穿于唐彬艺术创作理念的词语,把控着如今自得琴社在音乐编写与视觉表现上的灵感的脉搏,同时也为自得琴社彰显着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对于古曲新编,唐彬说:“我会按照自己的口味来选择性地保留自己认为的精华,同时也会保留那些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不够悦耳, 但对弹古琴的人来说是值得保留的内容。” 对于作品创作,他这么说:“在写新作品时,我的核心一般是具有旋律感的线条乐器——笛或箫,由于古琴是声音为点状的弹拨乐器,它更适合作烘托和渲染。”

对于乐器编制,他表示他个人不太喜欢两件同样的乐器同时在台上出现,“我觉得每一件乐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一个就够了”。对于视觉表现,他说当他想好有哪些乐器后,大概也能想象出画面是如何布置的。“在这些乐器舞台表现的高低起伏层次上,我觉得是挺不错的了。”接着,唐彬笑着说道:“我是做电影摄影出身的,我视觉上的洁癖可能比音乐、声音上还要严重。”

如今,即使形式已和最初大相径庭, 但自得琴社“弘扬古琴文化”的初衷却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琴为何物”系列演出的名称的由来。“只有通过广听古琴,才能够体会到‘琴为何物’——有些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有些是通过别的乐器来表达古琴的意境——最终的‘琴为何物’是大家每个人自己心里的答案。”

潮流与坚守

梨花颂\

登上各大综艺、演出一票难求,这与自得琴社经营多年自媒体不无关系。“我们把作品拍成古画视频上传网络,受众群体大。当他们得知我们有线下演出后,也会想看看我们的现场是什么样的。”比起通过自媒体平台去了解、迎合观众的喜好,唐彬认为, 自媒体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培养观众群体的媒介与方式。

目前,自得琴社在国内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及国际YouTube网站上分别拥有六十五万粉丝和五十六万订阅者,这些粉丝爱好多元,订阅者来自世界各地。同时, 自得琴社在各视频网站上的视频播放总量也达到上亿级别,这一看似较为小众的器乐演奏团体真正地“出圈”了。


当然,观众的反馈还是会成为自得琴社为演出及时做出调整的依据。唐彬说:“我们看到观众的留言建议后发现,更多人想来听的是我们的合奏,我们便对演出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比如此次演出中追溯到的最早的唐代手抄本琴谱《幽兰》,我们就将上次的古琴独奏演出改为了这次的合奏形式, 这样的形式对观众来说更易理解。”由于来听音乐会的纯粹古琴爱好者占比不到10%,因此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表示,未来将会针对不同的受众推出差异化的内容,会兼顾更纯粹的古琴爱好者的需求,举办以弘扬古琴文化为核心的小型音乐会。

自得琴社除线上自媒体的运营及线下的现场演出外,还通过讲座和教学进一步深化、推广古琴文化。“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将古琴爱好者引流,让他们更了解古琴,甚至开始学习古琴,这样的方式也更为垂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得琴社的影响,在我们线上和线下的古琴学院里,古琴学习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我们自媒体上的留言中,喜欢古琴、重拾对古琴热情的人数也在增加。”社长朱里钺表示。

自得琴社现已被当作“国潮”的代表之一而被广泛关注。“这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力强到一定程度,大家就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民族自豪感。此时大家开始更多地挖掘、关注我国的古代文化,正好我们在这个时期做了这件事,便被人们所认识了。”唐彬说他其实挺担心“潮”这个字的,这似乎也是自得琴社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潮’一来,过两天就走了,所以我不希望它是一个‘潮’。我更希望它是一个持续的、慢慢增长的过程,是水平面上升,是冰山融化的感觉,这样更好!”

随着自媒体平台受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创意借鉴的问题也屡见不鲜,社长朱里钺对于借鉴“自得琴社”的传播方式表示欢迎。“但我们不希望别人抄作业都不好好抄,甚至还把现在大家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给做烂了。如果我们真想好好培养民族文化,借鉴是可以的,同时也要消化吸收,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大家都在做创新, 如果做得比我们更好,我们会很高兴大家可以互相启发。但如果越抄越差,我们实在是看不过去。”

当下与未来

初见 古琴版\

由80后、90后青年琴家组成的自得琴社,除古琴演奏者是全职外,其他大部分是兼职。“审美统一”是唐彬所说的专属于自得琴社这群人的特点。“不管是对音乐的审美,还是对视觉的审美,它是一个整体,里面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成立。这就是我们的核心。”即使没有专门安排“头脑风暴”讨论会,平时的每一次聊天都可能不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自得琴社让人们在它的画卷与音乐中看到、听到的起伏与共生,同样也体现在他们自己的团队合作上。


这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同时负责视频演出、现场演出及琴社教学三大业务方向,时常无法面面俱到,“缺人”成了自得琴社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严格来说,运营有时是入不敷出的,”社长朱里钺告诉我们,“很难找到相同水平的三套人马分别负责视频、演出和教学。目前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无法替代的。”

“关键是我也只有一个。”唐彬开玩笑道。团队中涉及到现场演出的调音、灯光, 做视频的编曲、作曲、录音、混音、拍摄、后期均由唐彬负责。“但是在舞台上呈现作品,培养粉丝、回馈听众,这个也很重要。所以这样想一想,好像亏一点也无所谓。”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增加更多的知识付费类商业模式时,社长朱里钺答道:“暂时还没有考虑到。虽然没钱团队可能就散了, 但是他们都很年轻,都在成长的上升期。我不希望过早地让大家想着要赚钱了,那样是很可惜的。”

未来,朱里钺希望他们能够多向专业院校学习,有机会跟他们一起互动,同时也提高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和团队建设的规范性。“而对于民族音乐的优秀人才,无论是教学也好、演出也好,我们希望能够将在运营古琴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他们合作分享,这样可以让他们通过教学、演出、自媒体,更好地宣传自己和乐器。每件民族乐器都是我们文化中宝贵的东西,大家要一起弘扬这些民族文化,不单是古琴,还有古筝、二胡、唢呐……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做教学、一起演出、一起创新!”

- 参考文献 -
杨一舞《自得琴社,自得其乐》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