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古琴改变濒危命运 马盛德呼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唐平)有报道称,故宫目前每年推出含有故宫元素的文化产品大约为300种,很受年轻人欢迎。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也关注到该现象,他在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视频访谈时表示,“非遗”研培计划里一个很重要的意图也是提供平台,让“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创新。
马盛德在采访中表示,在“非遗”研培计划中,也催生了一些很好的衍生品,“这次北服的研修班有一个云南的国家级项目叫‘乌铜走银’,这个传承人通过学习以后,用‘乌铜走银’的技术做了一种耳机,耳机整个的镶嵌都是拿铜做的,而且做得很时尚。”马盛德称,非遗的很多产品本身蕴含着“时尚”和“现代化”的潜质,只要稍微在创作思路上有点变化就可以做成现代生活的时尚品。年轻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培养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来传承“非遗”传统,延续“非遗”的生命力也成为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
 
访谈中,马盛德指出了几条可行的途径,“一是非遗进校园。我们的研培计划里主要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的项目,有些手工技艺已经进入到一些小学。还有好多工艺品,包括皮影的制作、剪纸、刺绣也可以让同学们动手接触。所以,非遗进校园,是解决90后、00后接触非遗和热爱非遗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马盛德称,现在非遗进校园开展得比较好,但是离理想状态还比较远。其中,原来在国家还是比较濒危的古琴、昆曲进校园的经验可以值得借鉴。“如今好多大学都有古琴的琴舍,我们也有一个古琴和昆曲研究会,定期进高校交流古琴,古琴的大师们也定期到学校里去传承。大学生不是说不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时候是缺乏接触的途径。所以,政府是有责任来搭建这个平台的。我相信年轻一代会热爱上自己的非遗,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另外一条路径是大力提倡非遗进社区。马盛德称:“今天中央美院在望京社区里面,它展览完了以后,把望京社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引过来以后参观非遗传承人的展览,中间传承人再到社区去和非遗的学生、非遗的传承人进行接触和了解。我们传承人再到社区去进行沟通。这一点在我们各地都比较普遍。所以进校园、进社区,让我们的孩子在社区的业余生活里面,或者在学校的正规的教育里面接触到这样非遗的活动”。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