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溪山琴况中的“三和”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古琴巨作。作于崇祯十四年年。“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
 
弦与指和: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欲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下指过弦,慎勿松起,弦上迎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
 
指与音和: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
 
音与意和: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恰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者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和,莫知其然而然矣。
 
\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络转载出于传播古琴文化和分享学习之目的。
 
 
 
 
 

(资讯来源:网络)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