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二弦
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宫商宜浊、徵羽用清
琴正调来源于古瑟之定弦已如上述,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其音律的变迁的呢? 现已无文献可考,而只能以琴乐之理念为线索予以追溯。前所述伶州鸠“大不逾宫,细不过羽”的观念代表着琴家对音律的基本认识,到了六朝陈仲儒的“乐议”,仍然述说着“宫商宜浊、徵羽用清”的主张,实与伶州鸠之说一脉相承。
上古的五弦琴制正可视为此说的最佳范本。但当采用三弦为宫的古瑟定弦法时,五音中出现了徵羽浊而商角清的音高失序的现象,要补这个缺憾,必须以加弦的方法来解决,因而无论文王加弦也好、武王加弦也好,都是加在其上方。当以三弦为宫时,刚好可以实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的理念。
可以说,后加的文、武二弦,或者说五弦琴到七弦琴的演变,是古琴从上古一弦为宫的调弦法发展到三弦为宫的调弦法这个历史变迁的标示,文、武二弦是从音乐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其主导因素仍是琴家重宫的传统与音序的观念,才能一出而为天下式,历数千年而不变。
如若不信,宋太宗九弦琴又加的二弦,就成了画蛇添足,从未闻有采用者,可知乐器的弦制与音乐实践密切相关,非仅凭某人之主观意愿所能为。文、武二弦之功能既如上述,那么可以说,古琴正调调弦法的出现,当不晚于七弦琴已出现的西汉初年。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