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古琴弹奏中撞、逗、唤之辩

古琴的左手技法丰富,可称 “以韵补声”乐器之最,除基本的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技法之外,还有“撞”、“逗”、“唤”等灵活多变的技法,或装饰音头,或润色音中,或丰富音尾,力尽装饰之能事,通过诸多指法把演奏者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对于初学者来讲,除丰富的吟猱难辨之外,“撞”、“逗”、“唤”等三种指法,亦较为相似,易于混淆,且各家对个别指法多存岐义,现浅谈一下笔者对三种指法的一孔之见,以飨初习琴者。
 
一、撞
“撞”为“逗”、“唤”两个指法的基本,如能熟练掌握“撞”这一指法,稍加变化便可完成另外两个指法。“撞”历代琴学解释得较为统一,少有分岐。即得音后左手迅速向上一动,后急归本位,旨在一触即下,其速如电,切勿迟缓,如缓上缓下则成“进复”,旧谱喻之“钟杵之撞”,宜实上虚下。
如改变“撞”的方向及数目,便可构成“反撞”、“双撞”等指法,“反撞”是左手得音后,迅速向龙龈方向(即向下)一动,其势如“撞”同;双撞是连续两“撞”,其余均同。《桐心阁指法析微》甚至将“撞”又分为“大撞”、“小撞”、“短撞”、“软撞”、“虚撞”等,此类指法大同小异,根据前面的定语,灵活变动即可。
关于撞有两个问题或有争议,可能会令初学者不解:一是“撞”的时机,二是“撞”的幅度。笔者认为两者均无定法,应随曲而变。撞的时机,可根据曲子节奏的要求而变,可以居音中,也可以居音尾(但不可在音头,如“撞”在音头,易与“逗”混淆),一般所“撞”的音多为四分音符,古琴曲又多为4/4或サ/4节奏,故要在一拍内完成该“撞”,所以“撞”的机时,也并无多大选择,往往是得音后便撞,常奏成前后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而撞的幅度(即得音后上位的分数),也并非简单的音阶性进展,即一个大二度或一个小三度,此向上撞的幅度也应随曲子的风格而变,但现在记简谱或线谱时多记为上一个大二度或一个小三度,如1的撞,记谱记为:1 21,3的撞记为:3 53。
《普庵咒》一曲中便使用了大量的“撞”,本曲中既有“撞”,又有“双撞”、“反撞”等技法,初学者可节选其中的一些段落加以练习“撞”,同时该曲也是练习“撮”这一指法不错的古琴曲。
 
二、逗
“逗”为音头的撞,即右手拨弦的瞬间左手迅速向上抖动,在音头形成一个小装饰音,此指法需灵活生动,一气呵成。如何在得音的瞬间完成这一指法,那便需要左右手很好的配合。古谱解释“逗”有引逗之意,故称“逗”,恩师李庆中先生在解释何为“逗”时,曾形象地比喻,弹此指法时为两手相“斗”,同步相行,故称之为“逗”,“斗”“逗”两字古代通用,故此解也可。可见要弹好此指法,左右手的配合至关重要,如左右相乖,便失之生动,左手慢,便成“撞”;左手快,“逗”之无声。彭祉卿先生《桐心阁指法析微》一文中,在“逗”指法下条,又专设一指法——“斗”,但两种指法大同小异,演奏时可计二为一,况今谱多不用,此举略有添足之嫌。
关于“逗”向上的幅度,更不可拘泥于大小,记谱可记为音头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小倚音,但实际演奏应以灵活生动为主,不拘长短,任情发挥。
三、唤
“唤”这一指法,相对于“撞”及“逗”来讲,争议颇多。主要有两种奏法,本文暂把两种不同的奏法称作“古派”和“今派”。
古派:古谱一般对“唤”的解释为:得音后,先下二分,后复本位,再上二分,最后再回本位,或方向相反,先上后下,实际效果为“反撞”加“撞”,或“逗”加“反撞”,此指法颇类似于二胡中的回转滑音,如6音名“唤”,可演奏为65616,或61656。古人对于“唤”的解释多持这一观点。
“唤是很像逗的音加上反撞的音,它的弹法是按弹的指趁右弹的时候,从得音的音位向上二位逗得弹出的音引过本位二分,赶快回到本位,往上往下都重,回本位时候轻,形容它姿势比喻作鸣鸠唤雨”
今派:今天大多琴人,对“唤”这一指法多作简化,得音后只向上进一位(或退一位),然后退回本位(或进回本位),或演奏为一个小进复(或小退复),或干脆视作一小幅度的“吟”或“猱。
“古谱中有多种解释,揣摩其意似为非音阶的小‘进复’,单一‘往来’的揉弦也可”(龚版称“唤”为美轮美奂之“奂”,也“奂”也应为“唤”之减体)。——龚一《古琴演奏法》
“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作一次小幅度急速的退复。也好似作一个猱的动作,将一个音分成两个音符。有时谱中写成‘活’” ——李祥霆《古琴实用教程》
当然,古今两派的提法也只是取大数分类而已,古派中也有解释“唤”为缓撞或仅上下者,如《五知斋琴谱》注解“唤”:“唤音也,如撞放缓,连上连下,音随指走,轻松连活则佳焉”。同样,今天的琴人仍有弹“唤”时谨遵古法,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下者。

(资讯来源:网络)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