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修海林教授主讲《诠释与辨析:古代琴乐表演美学理论研究

2017年4月12日,星海校庆60周年系列活动——星海音乐博物馆“音乐思想讲坛系列”继续开讲。此次讲座特邀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修海林教授,他主讲的题目为《诠释与辨析:古代琴乐表演美学理论研究三题》。讲座继续由我校音乐人类学教授、星海音乐博物馆学术总策划周凯模博士主持。 
 
  讲座的主要内容有三:其一,移情——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的精髓;其二,“得心应器”——创作论还是演奏论;其三,“时派”与“大雅”的审美冲突——《听颖师弹琴》引发的历史公案。 
 
   修教授指出,“移情”是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的精髓。他从《乐府题解·水仙操》与《琴操·水仙操》中所载伯牙学琴之“移情”阶段的故事进入,指出中国器乐演奏的最高技巧在于“移情”,即中国器乐演奏的关键在于“情感如何进入音乐,音乐中的情感又如何打动听众”。这是中国器乐演奏实践给予我们的理论启示。 
 
   继而,修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列子·汤问》中师文学琴的故事。师文学琴于师襄,从“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到“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即从“弹琴不能传达内心情感”,到“用音乐之声令听众于春季而闻秋声”的艺术境界。修教授认为大家不要忽视古文文献中看似夸张的史料,尤其是数次被记载者。并提及好的治学态度不是信古、疑古,而是研古。 
 
   出于学术争鸣,修教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韩愈《听颖师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被其极具表现力的演奏感动得“湿衣泪滂滂”,但却“推手遽止之”。修教授认为,韩愈“不礼貌地”中止颖师极具感染力的弹奏,是因为尽管颖师的演奏深深感染了韩愈,但后者仍然认为古琴这件乐器更重要的职能是承载古雅清远的艺术追求,而不应被当作一件动人心魄的时派乐器。其行为的矛盾正是他坦荡流露的个人情感与他所认为的古琴所应具有的高雅艺术境界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可理解的。修教授随后指出,古琴不仅是音乐学院里单纯的“乐器”,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和精神。古琴不是“艺术琴”,而是“文人琴”。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艺术琴”和“文人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周凯模博士提到儒家心性伦理与人类问题的关联,赵宋光教授则引申到了“燕乐二十八调”的问题,现场的学术氛围十分活跃。(音乐学系 2015级 邱旭弘) 
 
 
修海林教授讲学 
 
周凯模教授主持讲座 
 
赵宋光教授参与讨论 
 
讲座结束后修海林教授与组织团队合影 

(资讯来源:星海学院)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