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
从来都是孤寂、萧瑟、悠远、淡然的代表。
如果说笛太亮,琴太淡,
那么箫便是中正平和的代表,
不争不抢,一曲尽,诉怀肠。
作为第一批进入非遗名录、素有贵州三宝之称的玉屏箫笛,以其悠扬清越的声音,精致玲珑的篆刻令人印象深刻。
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
关于玉屏箫笛的由来更是流传着"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的传说。
或许是天怜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玉屏箫笛中最为出名的是“龙凤屏箫”。
龙凤呈祥本就是佳偶一对,箫亦是如此。
“龙凤屏箫”是雌雄成对的策管。
雄箫略粗,雌箫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色浑厚洪亮,雌箫音色圆润含蓄隽永。雌雄合奏,龙凤和鸣,娓娓动听。
如此精妙绝伦的佳品当然源自于近乎苛刻的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的原材料要求十分严格,须采用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为材料。
砍竹时间也很讲究,须在立冬后两月内为好。
这时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之后再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24道工序方才成箫。
所谓“泼墨千张易,画龙点睛难”。说的就是万事万物不是难在形,而是难在神。
素胚完成后就到了最为重要的"开叫口""开花窗"二道工序。
夹扁竹和开叫口两项最为关键的绝艺曾是不传之秘,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公开。
最终再配以或龙凤或花卉或山水的雕刻,才算最终完工。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玉屏箫笛”早已蜚声海外。
1913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设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
1923年,又在巴拿马获得金质奖。
玉屏箫笛传凤鸣,清远悠扬;
洞穿时光,绵延不绝;
截不断的是声音,截不断的是传承。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