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传】
蔡德允,女,室名愔愔室,生于浙江吴兴,3岁随家迁居上海。1938年从沈草农学琴,传《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曲。1950年举家迁居香港,在港传琴五十多年。1966年英国广播公司《中国古典音乐》唱片收人她的《潇湘水云》,2000年龙音出版激光唱片《蔡德允古琴艺术》,同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愔愔室琴谱》。藏琴“虎啸”“九雪环佩”等。1922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女子师范学堂,执教中西女塾。1924年入上海女子高等专修学校,1927 年毕业,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37 年上海沦陷后曾前往香港。2003 年香港浸会大学出版《愔愔室诗词文稿》。
——摘自《绝响》
|最后一代中国文人
蔡德允深信母亲从小的教导,以「吃亏就是占便宜」为是,所以才能在乱世时代仍然坚守文人琴的原则。她一生不追求物质奢华,只为自娱而遨游于琴、书、诗、画、和昆曲中。挂在她书房墙上自书的《愔愔室铭》是她的心声:“愔愔室余琴书自娱之所也屡经离乱未尝废焉,虽得失聚散饱历悲欢身心交瘁,而持此斗室以容吾膝以维吾心以遣吾生以记吾情菟裘云呼哉。”
殖民地管治日益严重,加上西方思想的侵蚀,香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走向单一价值观,唯金钱成就是瞻,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逐渐消退的社会,取而代之是不中不西的本土文化。所以有不少人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微弱的环境下。直至二十一世纪到临,仍能在香港坚持以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者,蔡德允是其一。她不单律己以严,不弃诗书,潜心琴学。以至于在香港琴界提到“蔡德允”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因为绝大多数的香港琴人,若非蔡老师的门生,也一定是她弟子们的门生。40余年在港教授古琴的生涯,蔡德允以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广古琴,培育新一代琴人。
愔愔室琴谱,蔡老师的标注
八十年代以后,两地琴人交流频密,由于琴风的不同,彼此间曾经出现传统与现代的辩论,在演奏形式、古琴功能、琴弦优劣等不同领域表达不同意见,近十年由于内地重新提倡传统文化,两地学术文化与艺术的不断磨合,《愔愔室琴谱》也在内地出版,象征传统琴学的回归。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