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乘风破浪的蔡文姬到底有多厉害?
要问最近什么节目最火,不得不提的便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吧,节目中姐姐们的才华和歌舞让大家印象深刻,但若是放在古代,“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的蔡文姬一定榜上有名——
蔡文姬:闻弦断,知弦处
文姬小时聪慧过人,一天深夜, 她被铿锵有力的琴声吵醒了, 便侧耳谛听起來.原來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和整理古代经典书籍方面, 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他是用弹奏乐器來减轻自己过度的精神疲劳, 以便在片刻休息之后继续写作。一次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弹琴,蔡文姬路过时,忽然父亲的琴弦断了,蔡文姬立刻问道:“父亲,是第一根琴弦断了吗?”蔡文姬的父亲非常惊讶,但还是认为女儿只是误打误撞正好猜对了,然后他故意弹断了第四根琴弦,询问蔡文姬是哪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依然答对了,父亲察觉到蔡文姬在音乐上天分比较高,此后,开始用心教导蔡文姬弹琴。 蔡文姬与焦尾琴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通天文数理,和曹操是很好的朋友。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不但通晓音律,还擅长书法和文学。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隔壁的灶间有人烧火做饭,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被称为“焦尾琴”。蔡文姬的父亲逝世后,这张琴也一直陪伴着蔡文姬。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父亲与丈夫相继离世,前往妹妹家乡的路途中,遭遇了匈奴的袭击,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气质不俗,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非常喜欢她,于是蔡文姬就成了匈奴左贤王的夫人。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虽然逐渐过惯了匈奴的生活,但是蔡文姬还是十分想念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匈奴的单于前去拜贺曹操。这时候,曹操突然想起来他的已经死去的朋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还留在南匈奴,触动了恻隐之心,就想把她从匈奴接回来。于是,曹操派使者带着礼物来到匈奴。蔡文姬听到这个消息,左右为难,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她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一对儿女,她又觉得心如刀绞。她左思右想,徘徊不定。后来,当蔡文姬看到父亲生前所写的续汉书的半部书稿时,就下定决心,要跟随曹操的使者回去,完成父亲的遗愿。临别之时,两个孩子紧紧抓着她的衣襟,哀哀而哭。作为一位母亲,蔡文姬深切体会到了那种骨肉分离的悲惨,她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匆匆登车而去,孩子的哭喊声在她身后渐渐消失。蔡文姬坐在回乡的车中,回想起十二年的匈奴生活,酸甜苦辣,点点滴滴一起涌上心头,禁不住百感交集,就借流行于西域的胡笳音律,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著名琴曲《胡笳十八拍》。曲子哀婉凄切,撕裂肝肠,催人泪下,把那种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痛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