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家古琴艺术馆落户古莲花池,既可欣赏古琴文化又可体验 古琴弹奏,200余件藏品及相关史料让人流连忘返——
古琴扬古韵,莲池更飘香
刘长伟正在为客人弹奏古琴曲。
伏天里的古莲花池,涟漪夏艳。小桥、流水、假山、林木、荷塘、亭台楼阁,一步一景,吸引着不少游客漫步其中,身着各色汉服在美景中留影。在西南角“蕊幢精舍”东小院,我市第一家古琴艺术馆内,游客也是络绎不绝。8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古莲花池里的古琴艺术馆。走进小院,青砖绿瓦红柱子,宛转舒缓的古琴声余音袅袅,让每个人的脚步都放慢了。“艺术馆和琴社都是7月底正式落成的,现在已免费对外开放。目前正是暑期,莲池的荷花也是最美的时候,大家在赏荷的同时也都顺路过来看看。”“70后”馆长刘长伟说,小院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侧是古琴艺术馆,北侧是古琴传习室。两个区域面积相等,均在45平方米左右。
古琴日历、古琴光盘、古琴磁带。
古琴艺术馆里陈列着200余件(册)藏品,全部都是刘长伟20多年以来的个人收藏。有制作古琴需要的工具、配件,有古琴磁带、古琴连环画、古琴明信片,还有古琴邮票、古琴光盘、古琴书签、镇尺等。其中年代最久的一个老物件,是一函民国初年翻刻的清代琴谱《琴学入门》,全书共三本。“这套书是我1996年在北京琉璃厂旧货市场闲逛时淘到的,当时花了300块钱。旁边那张红色的塑料薄膜唱片《阳关三叠》,是1979年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演奏的,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第一张古琴唱片,我的‘琴缘’也是通过这张唱片而结下的,所以在我心目中弥足珍贵。”除了陈列的藏品,艺术馆内的三面墙壁上分别刻画着古琴介绍、古琴发展史、保定古琴、琴谱、技法、斫琴过程,以及九疑琴脉创始人、传承人等,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和整个中国风的古建筑造型相得益彰。艺术馆北面的屋子是传习室。进入正门,首映眼帘的“九疑琴社”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古琴九疑派源自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字时百,号九疑山人),民国初年在北京以‘九疑琴社’名号招收弟子,其派故名‘九疑’。”刘长伟说,自己和师妹葛芮孜是九疑琴学的第四代传人。“去年10月20日,我们申报的‘古琴艺术(九疑派)’被保定市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古琴对话,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目前,正在学习古琴的爱好者有40多人,年龄从小学生到70多岁的老人都有。刘长伟说:“古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也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我们想用古琴魅力感染更多的人,因为它不光是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在抚琴时,可以放松,可以陶冶情操,更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刘长伟一边介绍着艺术馆和古琴文化,一边迎接着前来参观的游客。这时候,一对姐妹走进艺术馆,饶有兴致地参观起来,她们是22岁的侯朝淳和14岁的侯朝杰。“我今年上大四,妹妹上初中,来莲池很多次了。这次来没想到竟然多了一家琴馆,有这么多关于古琴的东西,涨知识了。”侯朝淳说,自己在高中时便开始了解古琴,比较崇拜嵇康,他让自己对古琴充满了想象,有关嵇康的《广陵散》的故事以及《广陵散》这首曲子,侯朝淳都在课下做过了解。“我也想学古琴,以后会常来,也会带同学一起来。”
古琴形制的各种花钱、琴形墨锭、朱砂和松烟等展品。
谈及古琴艺术馆选址保定的初衷时,刘长伟说:“我是老保定人,很想为家乡文化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市里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和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古琴艺术馆建在保定的古莲花池,必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与可能。以后我也会继续积极致力于赓续恢复、重新推动保定古琴艺术的传播,力争使其延绵不绝,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于【保定晚报】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