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节目,我们围绕《无去来处》的灵感和主题,讨论了“宇宙”“哲学”和“艺术”。人类在艺术的探索上,总是充满着敬畏和热情,大到星空宇宙的斑斓,小到质子电子的跃迁,人在不停地拓展着创作的边界,也许本就没有边界存在,我们不过是在艺术中重获自由。
今天我们继续对话成红雨老师,因为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灵感变成现实中的音符更是需要很多的努力,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回到现实中的音符,回溯到最初的古琴艺术,“逆时间之流而上”回到熟悉的那个节点,再次聆听古人在琴曲中记述的音乐艺术,了解成红雨老师在“上古神品”的曲谱中得到的体悟,以及把灵感化成音符作出的大胆尝试!
主持人:
这个新作品除了古琴,还有很多当代的艺术装置和多媒体数字的结合,您当初是如何考虑的呢?
成红雨:
多媒体艺术,我觉得这个概念就像“元宇宙”一样,实际上在创作的时候可以融入很多内容,只要不仅是传统的手段,只要是一个新的,如和电子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变成一个“多媒体”。
陈琦作品:《观象》
实际上“多媒体”的概念,现在甚至都已经有点“过时”了。我不拘泥于什么形式,一切以作品本身的内容为重。我要创作的内容不是空无一物的,它本身有着很强烈的性格色彩在里面,只要一听就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这个印象你喜不喜欢。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审美上面有要求。其实现在艺术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了。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咱们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以前我们的古琴以独奏居多,现在我们合奏的变多。
此外,跨文化融合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我们以前不可想象,古琴和一些其他乐器合奏。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信息。所以你怎么在和别人的互动中,还能保留自己的性格,保留自己的审美和观点,以及自己的特点。我认为是这个是重要的。
主持人:
成老师,您其实也提到了,有一些旋律是突然而来的灵感,这会不会也有一些“即兴思维”在里面呢?
成红雨:
我们中国也有“即兴思维”,特别是体现在古琴上,如果我们观察古琴的传统曲目,可以看看在明清之前更古老的琴曲,或者“上古神品”,包括比如像《神人畅》这一类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它有更类似于现代的部分,我们可以听到这些曲子里面,好像有一种乐思突然而至,然后又飘拂而去的状态。
《无去来处》音乐会
这就更有一种“即兴”的意味,我认为,古琴本身是具有这种气质的,只是到了器乐发展的晚期,它变得更加的定型,好像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且也变得比较严肃,礼教,礼乐化。
我们研究一下会发现,在更早期的琴曲,还有很多七声音阶的作品。也就是说它在早期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活跃的样态,所以我们在观察这些古老的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古人内心是自由的。
“琴者,心也,还是琴者,禁也?”
琴是作为一个礼乐,修身养性,规范道德的乐器,还是抒发内心的,自我的情感?
古琴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古琴是自由的,“减字谱”的形式给了你自由。我们古人的智慧非常宽广和深邃,古人的思维可以直接和天地相通。我们用古琴去创作“宇宙音乐”太适合了。
它那么古老,可以穿越时间的限制。
我觉得它的低音、它的空弦和按音,有一种很特别的亘古的气质。它好像是长存于那里的,不是只是一个时期的乐器,它的声音会让你想到更广袤的宇宙的空间或者世界。
我觉得古人已经用它抓住了很多东西,这便是宇宙的本质。
【个人简介】
旅德古琴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东布洲入驻艺术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古琴专业,师从父亲广陵派古琴家、作曲家成公亮教授。
她7岁随父亲成公亮先生习琴,后留学德国研习西方音乐,逐步形成多元音乐观,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古琴艺术传承者。其原创古琴作品多次获得金奖、一等奖,并入选德国唱片评论奖最佳世界音乐目录。
同时她兼有中欧文化交流工作者,"Paranojazz–Recoad"Studio 音乐制作人多重角色。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