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当现代技术遇见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三、四、五单元第二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7日第二会场第三、四、五单元围绕 “数字人文与音乐文献(影音、图像、乐谱)研究”在线上展开讨论。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共五位学者发言,主持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林晨,评议人是上海音乐学院杨赛。

第三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艾鹏飞发言题目是《古琴新作品中的非传统演奏法及其影响初探》。他以自己演奏过的琴曲为例,对比古琴中创作曲目与传统曲目在技法上的变化。他认为,近年来琴曲多有技术移植,吸收了弹拨乐的技法、西方的柱状和声等,在内部交融中也产生了奏后泛音、提弦等技法,对古琴音乐进行了线状的填充;而新演奏法对古琴界产生了多重影响,已超出了往常记谱法的容载量,产生了新的音响,这对创作者、演奏者、教学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艾鹏飞还表达了对传统与非传统、古代与现代、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提出古琴研究者应努力适应,创造出时代独有的演奏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方艺璟进行了题为《<五知斋琴谱·风雷引>研究》的发言。她以五知斋谱系的《风雷引》琴谱为个案,探讨了琴曲谱系的研究方法。方艺璟对谱字分析方法进行了流程化总结,接着通过归纳谱系、列表比较、数据化等方法,解读各个谱字的具体差异。这种结合列表归纳、数据化处理的方法,在谱表对比一体化实践、结构分析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浙江音乐学院孙可臻以《古琴减字谱的旋律书写方式研究》为题,以文献学研究切入,先是总结各个琴谱的差异性,继而探讨汉族乐谱的一致性。孙可臻提出,与西方乐理不同,琴曲旋律构成有谱字、技法两类。她还在随后讨论了我国乐理体系中无节拍符号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对于欧洲乐理体系与我国传统乐理体系重构的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石丰恺发言题目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八位琴家演奏音响的结构特征研究》。他阐述了当今古琴音响的研究现状,提出琴曲音响研究的必要性,并采用音频内容分析技术辅助研究。经过数字技术的测量,八位琴家的共性结构特征在他的研究中得到了归纳。



中国艺术研究院林晨发言题目是《“单件乐器志”视野下的古琴器书写——以青岛市博物馆藏“幽涧泉”为例》。她以民国古琴“幽涧泉”为对象,将目光聚焦于单件乐器志,为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评议人杨赛认为:艾鹏飞的发言个案鲜活,体现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原则,如果要将古琴融入现代表演体系,传统技法势必会被打破;方艺璟、孙可臻关于古琴乐谱的研究十分重要,具有学术价值;而林晨的乐器志、乐器要素的提炼对乐器的掌握与复原工作意义重大;石丰恺运用的现代分析方法,可以促进传统音乐研究的进步,推动其融入现代社会中。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共五位学者发言,主持人是武汉音乐学院孙凡,评议人是浙江音乐学院南鸿雁。

第四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来自成都文理学院的周翔、刘超超发言题目是《四川藏羌多声部音乐比较研究及数据建模》。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文本分析以及音频分析,比较了同一地域范围内不同民族间传统音乐的差别。



中国地质大学袁玥《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文章计量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以知网文献为依据,借鉴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可视化表达,对其重要文献、核心作者与重要机构进行统计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刘黛妮以《收集、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学档案管理研究》为题,分别介绍德国柏林音响档案馆、ATM档案馆以及全球声音和音像档案馆,以国际音响档案管理工作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我国音响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启示。



武汉音乐学院博士生龚道远《传统音乐在“抗疫音乐”中的“失语”现象——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观察》,以疫情背景下的音乐发展为视角,对传统音乐进行观察。他以互联网平台为数据来源,对互联网上的抗疫音乐作品进行数据计量分析,由此思考后疫情时代下传统音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武汉音乐学院孙凡的发言题目是《20世纪戏曲音乐形态研究之探讨》。她以戏曲作曲者为研究对象,对20世纪出版的数本戏曲文本进行比较,讨论不同作曲者对音乐形态维度、音乐形态构成要素的不同理解,为当前的戏曲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评议人南鸿雁认为,在这一组的发言中,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显著。总体来说,所有人的研究方向更多关切现实,面向未来。她提出,要把握好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利用数字媒介,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充实与重构。




第五单元

本单元共有五位发言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荣英涛担任本场会议主持,河北大学齐易担任会议评议。

第五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祝欣怡《杭州黄龙洞丝竹乐社的前世与今生》,以杭州黄龙洞丝竹乐社为连接点,探讨其前世上海洋泾清音班与今生杭州朝晖四竹队的变迁过程。她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重构了与杭州黄龙洞丝竹乐社相关的乐人经历、曲目传存和活动转变三个方面,向听众展现了一个乐社近百年的流变与跨地域传承。评议人齐易认为,祝欣怡的发言向听众重构了传统音乐文化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传统音乐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王銮《曲牌【醉太平】研究——以河北音乐会为例》,以曲牌【醉太平】为研究对象,以河北音乐会为切入点,着眼于曲牌的演进过程与传承现状。她选择了河北两家乐社关于醉太平的谱本演唱及演奏的情况展开研究,深入探讨了传统乐种的历史发展与演变。齐易认为,王銮对冀中音乐会的研究不拘泥于文化阐释,还深入地研究了音乐本体,并结合发言内容提出了建议。



河南师范大学赵君《中国汉族传统锣鼓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基于“中国知网”的CiteSpace研究》,以科学知识图谱为研究方法,针对“中国知网”的中国汉族传统清锣鼓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检索与分析,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可视化数据处理。评议人认为,赵君对汉族传统锣鼓研究文献的统计,研究角度与研究手段十分新颖。在新工具的使用中,也要警惕人对检索工具的影响。



常熟理工学院王小龙的发言题目是《“近局内”辨思——由赵宴会著<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所引发》。他以赵宴会的专著为研究对象,对于近年来民族音乐学学者身份构成占比的演变进行探讨,聚焦于“局外人”与“局内人”双重身份的对立与统一,揭示了研究者身份定位的变化对自身与学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齐易评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之根,学者们对其产生的文化情怀恰恰是促进学术研究持续深入下去的源动力。



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荣英涛以《河北省雄县常庄村音乐会账本研究》为题,对1934-1954河北省雄县常庄村音乐会账本进行分析研究。他的发言聚焦于账本的史料价值,审视了账本的变迁,对当代学者贴近乐社,理解社百年的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帮助。齐易评议,荣英涛对音乐会账本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并向听众补充了冀中音乐会的生存之道。





经过将近六个小时的讨论,当天分会场的活动接近尾声。随着科技的发展,本次会议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多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未来,随着这样高质量会议的举办,也会为听众带来新的收获与感悟。


供稿:梁博睿


本文来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