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没看这篇文章之前,我竟不知道琴曲里『渔樵』主题的内涵这么丰富?

相比于书画作品或文学作品,琴曲的表达更加具有开放性,同一首琴曲在不同人的演奏当中会被赋予新的情感特征。但琴谱本身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演奏过程感悟几百年前的艺术美感,感悟古琴所体现出的情感价值。古琴使听觉艺术和人们的心灵联系更加频繁,无论从音乐旋律还是从技巧方面都能呈现出典型的自然审美意象。




(一)音律

音符仿佛是书画的线条一样,能够在音乐形象的呈现环节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而音符的长短与节奏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旋律和音乐形象。以自然为审美意象的传统古琴曲众多,相比于自然山水这类审美意象的乐曲,更多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自由和洒脱,重视的是人们主观心境的描写。

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能体现出这一特色。这里我们可以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渔舟唱晚》为例,渔舟唱晚的标题取自于《滕王阁序》,整首乐曲以歌唱的旋律描绘了渔歌四起和渔夫满载而归的情景。在乐曲的第一段当中,以起伏的旋律和平稳的节奏配合左手技巧描绘出了夕阳西下的闲适场景;第二段则从旋律线条和节奏上进行了改变,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满足之感;第三段明显速度加快,对应的是心境转变,也让整首乐曲的音律达到高潮;最后一段悠长的曲调,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叶扁舟消失在江面的神秘之感。该作品自然温婉,但朴实无华,仿佛让听者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音律环节体现出了艺术魅力。




(二)结构

琴曲的结构仿佛是文章的骨架,能够起承转合产生关联。不同表现渔樵主题的情绪之所以在内涵上非常丰富,与其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渔歌》的产生和柳宗元的《渔翁》一诗相互对应,所以在结构上似乎亦步亦趋地将曲子的结构以诗歌的诵读模式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渔樵问答》当中令人深思的哲学则体现出了更加持久而厚重的人文元素。人们愿意独善其身,在进退维谷之际远离历史沉浮。当我们回顾文化母题之后,再重新审视琴曲当中的文本信息,则可以感受到古琴结构当中的人格和魅力,非常符合道家学说所体现的自然心境。

古琴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在千年的演化过程当中形成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特征,各类文化主题都可以在琴曲结构当中得到扎根和繁衍,无论历史和空间怎样变化,桥边的渔父和林中的樵夫都始终在那里不曾远去。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引领我们走向心灵的自然和生活的本质,古琴演奏者也用自己高超的技法及其艺术内涵来呈现出何为自然,何为淡泊。




(三)文化

古琴一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艺之首”,而琴棋书画也一直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古琴文化是艺术和“禅”的结合,是对“德”的现实追求,古琴曲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渔樵对话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各类经典的文学作品当中,除了其本身的象征价值之外,中国文化当中往往将这类角色形象作为隐居者或道人的化身。

早在庄子的《渔父》当中就虚构了渔父和孔子的对话,叙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也让孔圣人称渔夫为圣者。渔父可以一竿一钓,自然地遨游,乐于山水之间。从文化层面来看,渔父和樵夫的形象并非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而是文人墨客借助此类形象来表达自身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喜爱和追求,是仿佛看破红尘一般的乐观态度,寄托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是顺境时的自然豁达,是逆境时的宣泄愤慨。




古琴文化中的自然意象是中国音乐特有的现象,寄托的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渔樵形象也是自然界当中典型的审美追求,是外物和内心的和谐,是客体和主体的交融,从而形成了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在美学观点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需深刻分析古琴曲当中的渔樵主题和文化意蕴,感悟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琴曲的演奏过程中,让淡泊的生活态度从琴声中娓娓道来。

参考文献
肖漫宇《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研究》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