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深读此文,绝对有料!总算知道古琴的外观形制是在什么时候确定的了......

乐器的形制决定其演奏方式,而演奏方式则影响着音乐风格、乐曲创作、演出场合等。古琴形制的变化代表着从伴奏乐器到独奏乐器的转变,魏晋时期是古琴形制发展的最终阶段,传世古琴的外观形制和演奏方式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琴在诞生之初是代表着人类与天地连接的法器,从琴上各部位的名称包含天地、龙凤也可见微知著。魏晋之前,严肃的礼乐不需要多样化的音色和具有表现力的旋律。人们对琴乐的审美还停留在弦歌的形式,还没有把琴视作一件独奏器乐。出土古琴实物中最早的楚琴(湖北随县战国墓、湖南马王堆西汉墓)是半箱体结构、面板不平滑、无徽位,说明当时的楚琴只能演奏散音和泛音,无法演奏按音(或者说无法演奏“走手音”)。

没有按音的琴乐将失去大量丰富的旋律和技巧发挥,所以,此时楚地的古琴并不具有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见图1)

图1 湖北随县战国墓出土十弦琴

细观四川丰都、奉节出土的东汉弹琴俑(见图2)和山东章丘汉墓的彩塑弹琴俑,都可以看出其全箱体的结构和光滑的面板,更加类似于后代流传下来的古琴。这说明部分地方的琴已经开始向更加丰富的音色、优质的音质发展,也是向独立演奏乐器的发展。

图2 四川出土弹琴俑

通过宋人临摹的东晋名家顾恺之所作的斫琴图(见图3)和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南朝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见图4)可以看出,传世古琴的形制在此时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左手明确出现定位按音、走手音和揉弦,右手具体到每一根手指的具体指法也明确出现。此时的古琴具有了一件独奏乐器所需的音乐表现,也形成了稳定的音色属性。但是,由于稳定的形制是由两块较厚的木板固定而成,原本体积就不大的琴体使得其共鸣箱也被压缩,乐器的音量被压缩,不适合在大型乐队中合奏,后来在唐代的会乐中逐渐被弱化,直至宋代消失在宫廷乐队中。

图3 顾恺之所作的斫琴图

古琴低沉静谧的音乐风格,仅能满足演奏者自己和三五人聆听的音量,恰巧符合魏晋之士避世的思想取向;乐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前朝名士对琴的重视与关于琴的文字数量之多,使得其在众多乐器中被文人雅士选中,成为其聊以自娱、借乐抒情的方法。

图 4 唐人手抄版《碣石调·幽兰》

自此,古琴便成为了文人音乐的组成部分,随着后世西域音乐的影响,古琴不再是雅乐和燕乐的主角,逐渐退出了宫廷音乐的舞台。其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大多都是以独奏的形式进行演奏,并且都包含了文人借琴抒怀的寄托,所以,更需要古琴具有一件独奏乐器所需要的特点。也是自此开始,古琴不再是桓谭等人所说神秘的“圣器”,也不再是舞台上具有娱乐性质的乐器,古琴在根本上完成了向极具个性的独奏器乐的转变。
- 参考文献 -
李尔康《魏晋时期古琴音乐的个性解放》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