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中国琴学研究 | 管平湖先生的演奏到底有什么奥妙?尽在此篇文章中......

古琴音乐历来强调声韵兼备。明清以来,琴家更是将清、微、淡、远作为琴乐演奏的理想境界,古琴音乐开始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其左手的技法更为细腻、生动,而不同内容意境的琴曲往往凭借不同特色的吟猱来曲其意境。“琴瑟元音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猱宛转、含蓄停顿为用”。“吟猱之妙,全在动荡有情,缓急有韵”。的确,古琴左手的吟、猱、绰、注、逗、唤、撞、上、下等装饰性的指法,对于古琴音乐风格与琴乐意境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管平湖在打谱中,对吟猱的运用是十分讲求的,这与当代一些琴人打谱时吟猱不分,只追求旋律的多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管氏的吟猱之法,来自于其师杨宗稷。民国虞和钦在评论杨宗稷的琴艺时曾云:


“琴而不重吟猱,是无琴也。故吟有长细缓急飞游荡定双略往来落指之分。猱亦有缓急双荡长大放迎之别。(杨氏)析之至微,用之迥殊。唯自古琴谱,但注其名,而不详其法。而今之操缦者,又各自臆造,或竟以大动小动长颤短颤了之,此世之所以无善弹者也。”

又云:“琴之音节,全在吟猱,此琴学之精处,古人所最经意者也,后世学子,每遇吟揉,但以指任意动荡漫无纪律,则古人何必复分长短细略缓急等。旧谱于此多未细述,实为憾事。今杨氏细为分别,使各种吟揉均有定法,学者可于其《琴粹琐言》、《琴镜》及《琴镜补》指法中求之。”
管平湖先生

比如“吟”,杨氏认为曾通的吟法有“五吟”、“四吟”两种。五吟的弹法是于“得音后带音上徽右二三分,随下徽左二三分,再上二三分,再下二三分,复上至徽位止”。四吟的弹法是“得音后带音下徽左二三分,随上徽右二三分,再下二三分,复上至徽位止”。以此为基础,杨时百再对吟猱的弹法作详细的解释。如“吟”一项,分为“长吟”()、“游吟”()、“细吟”()、“往来吟”()、“飞吟”()。这几项在《五知斋》中均已有记载,但杨氏按自己的理解又作了新的解释。如“长吟”(号),杨氏的解释为“用七テ(吟)得音后带音上徽右四五分随下徽左四五分,余与五テ(吟)同”。不仅如此,杨氏还将其注为音板,用唱弦法将其唱出:

从杨氏弟子来看,如杨葆元、关仲航等均是用唱弦法唱吟猱。管平湖亦曾从杨氏学过其吟猱、注板、唱弦之法。然而,管平湖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并不认可,据其弟子郑珉中介绍,管平湖在弹琴、教学与打谱中,从不唱弦,也不用吟猱注板的方法。事实上,杨氏的注板之法,在当时已有琴人认为将“各种弹法强纳于板,以致于音调失其自然,而琴品不高”。


与杨宗穆相比,管平湖的吟猱运用,显然更注重其运指的灵活性,增加了活手的运用,注重在弹奏中将吟猱与音乐意境的表达相结合。管平湖这种运指方法,一方面是来自于黄勉之启发和悟澄和尚的指法整理,另一方面来自于管平湖长年的弹奏体悟。以《平沙落雁》一曲为例,此曲管平湖师自杨宗稷,但将管平湖的录音与杨宗稷之子杨葆元的录音相比,是有着明显差别的。杨葆元的弹奏虽然节奏沉稳,吟猱有度,却不免失于呆板。而管平湖的《平沙落雁》整体框架虽和杨宗稷的是一致的,但与《琴学丛书·平沙落雁》之呆板、方整的节奏迥异,其左手的吟、猱、绰、注、撞、逗,以及连续的上下、进复、退复等走手音变化十分丰富,从而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清微淡远之意味。


管平湖先生

管平湖演奏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下指极为苍劲有力,其音乐风格浑厚刚健、古朴凝重。


据管氏弟子所述,管平湖由于指甲不好,故从不留甲,纯用肉弹,这本是弹琴之一大忌。但由于长年弹琴,管平湖的左右手指尖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老茧,这使得他弹奏的琴曲在音色上别具一种苍古淳厚的意味,使其音乐生动而有刚健之气,沉稳之中又呈现出灵动之情。管平湖所弹的《流水》即是此种格调的体现。

- 参考文献 -

章华英《管平湖古琴打谱艺术探窥》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