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时为何要追求“静”?抚琴时琴声发出,明明是有声音的,而为何要却是最求琴声之静?寻求抚琴场所的安静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运指之静,继而达到由手指抚琴发声寻求“声中之静”。也即是达到“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入有无”道之所在“大音希声”的状态。“静”况不仅是一种况味、一种古琴演奏风格和原则,更是一种境界,故徐上瀛指出此一况之旨在“声中求静耳”,也即是于动中求静。
如何才能达到希声之静?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静”况中指出“苟心有杂念,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又说“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即是达到琴之希声的必然条件。同时说到“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由此可见达到琴之希声需要内外兼备,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对琴者加以要求。
(一)涤除尘翳调气神静
涤除心中尘翳,复归生命本原。人的生命之根本是静,追求琴之希声,必须要涤除心中的尘俗遮蔽,抚琴者通过琴声之静达到对生命之根的复归。要做到“心无尘翳”就必须“雪其躁气,释其竞心”,从而使心中涤除尘翳,通达最初的状态。也即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心能做到排除杂念,就能如同明镜一般照察事物,去除主观成见的干扰,自然也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关照和体认。”
此外达静之境还需调气以静神。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静”况中说“调气则神自静”,要想于琴声中追求希声,琴者必须要调节气息,只有气息通畅无碍,才能神采沉静。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说“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天地万物由气化而成,人的生命的维系依赖于气,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中医上说人的气息有所阻碍则人会出现各种不适,因此调气使琴者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抚琴,方可得神静。
(二)指有余闲练指音静
除了对抚琴者心无杂念和调气静神的要求,此外对琴者手指有所要求。《溪山琴况》中指出“苟心有杂扰,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又说“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因此可以看出追求琴之希声,对琴者手指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洁净之指;二是练习之指。
涤除外物,手指自静。据“静”与“净”音同义可以得知同抚琴之时,倘若手指有外物干扰,就无法使琴声致静,因此抚琴者需要手指洁净,不染尘垢。徐上瀛在《溪山琴况》“洁”况中专门谈论对抚琴者手指的要求,提出“指既修洁,则取音愈希。”所谓“洁”者,本义“干净,清洁。”如《管子·水地》“鲜而不垢,洁也。”
因此,抚琴人手指不洁则不净,就会影响到琴声取静。也即是徐上瀛所说的“修指之道由于严净,而后进于玄微。则邪滓不容留,杂乱不容间,无声不涤,无弹不磨,而只以清虚为体,素质为用。”手指的洁净是琴声致静的一大关键要素,即“欲修妙音者,本于指。欲修指者,必先本于洁也。”抚琴时手指必须达到“一尘不染,一滓弗留”的严净之状,如此手指既已修洁,自然可以取音愈希。
练指音静,扫尽炎嚣。抚琴时手指的熟练程度会影响到琴声的质量,如实际演奏中实音按不实则声不亮,泛音压弦过重则声不发等,故抚琴时需要手指十分熟练,如此才能得琴音之静。同时,追求“音静”必须处理好手指与琴弦的关系,也即是“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注重下指和弦上的练习和体会,只有扫除炽烈喧嚣之声,才能留下纯净的琴音,也就能达到“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章法不乱“静”的状态。
- 参考文献 -
何飞龙《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