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中国琴学研究 | 成为无数人心中白月光的古琴,到底因何而出彩......

在传世唐琴中,声名最为显赫的重器,无过于雷琴了。雷琴,即西蜀雷氏所制的琴。雷琴作为古乐器来说,在我国音乐史、乐器史上有它的显著地位。把雷琴作为唐代的工艺品来看,像这样出类拔萃、千载享名的杰作,在工艺史上也是极为重要的。


现在只能根据唐宋人文献中记录的雷琴特点加以综合,把握住雷琴的特点,对照传世唐琴来分析判断,才能找到真正的雷琴。这里仅就接触到的文献记述,谈谈雷琴所具有的以下的几个特点。


雷琴的取材及制作特点

雷琴的取材,据前人记述:“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知雷威选取琴材,并不泥于陈法,必欲桐面梓底而后可,而是桐梓之外以松杉之良材为之,而雷氏用松杉制作的琴,比用桐梓所作的还要好。以松杉斫琴为雷威的创始,而且他这种琴上还部分使用了梧桐木。此其一。


雷琴的内部构造,宋朝人说:“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于龙池凤沼之弦,微令有唇”“既取其面如瓦相合,而池沼之唇又关闭不直达,故声有匮而不散”。还有一条记载开元十年造的雷琴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当然,琴声有无余韵并非完全取决于此,但这两条记录讲出了雷琴底和面内部构造的特点,乃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琴底当池沼处略厚,他处略微减薄一点犹如建筑上的底瓦。池沼周围粘上去的木条,即宋人所谓的贴格,略高出于琴底之内。琴背微隆若薤叶然,所指的是琴面板背面纳音部分的特点,乃是略微高起来像一片薤叶的形状。什么是薤叶,《尔雅》释草说“薤鸿荟”,即今之韭菜,韭菜叶部分是呈半圆如沟状的长叶。这就是说,琴的纳音略高起来,然后当中又洼下去,作成一条圆沟。由此可知盛唐雷琴的内部构造是和一般唐琴不一样的。此其二。


“玉玲珑”琴,凤势式,中唐制作


雷琴弹起来在指下的感觉,宋朝人说:“岳虽高而弦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就是说,看上去岳山较高。但琴弦距琴面很近,七条弦弹起来,没有琴弦拍面的毛病,手按在弦上十分省力,没有抗指的毛病,并且余韵悠长,随着手指的转动进退都有声音。此其三。


雷琴在制作技术上的变化,宋朝人说:“唐雷氏琴,自开元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为佳,非贵远而贱近也。”这说明从盛唐至晚唐,雷琴的用材和腹内的制作,为了适应当时人们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是在不断改变的。比较起来以盛唐时期的雷琴为最好。可见后来雷琴的构造,是逐渐和唐朝一般人制作的琴趋于一致了。此其四。


雷琴的音韵

“飞泉”琴,连珠式,晚唐制作


雷琴的声音特点,是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也是辨别是非雷琴的关键之一。据《琴苑要录》载:“《断(斫)琴记》曰:唐贤所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震、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说:“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霄、谅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稍高响者则必,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清润”。《渑水燕谈录》说雷琴“声极清实”。《六一居士诗话》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西溪丛语》说雷琴“声韵雄远”。《茅亭客话》说雷琴“非雷氏者筝声,绝无韵也”。此外,《墨庄漫录》说霜镛琴是“弹之清越,声压数琴。非雷氏者未易臻此也”。从以上宋人的记载来看,属于假定的只有霜镛琴这一条。可见坚清激越,虚鸣响亮,绝不是雷琴的特点,只有重实温劲,声韵雄远,清雄沉细,如击金石,才是雷琴的声音所独具的特色。


传世的雷琴

从上述情况来看,雷琴最为显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琴为松杉所斫,部分使用梧桐。

2、早期雷琴,纳音高起中开圆沟,而后逐渐变化,与唐之常琴相同。

3、岳山高而弦距琴面较近,琴弦无拍面抗指之病。

4、其音温劲沉细,清越而声韵雄远,犹如钟磬之音来自天际。高音则清润而宽大,清越之音十分突出。
凡是具有唐琴风格特点,而又与这几点相合的琴,把它定为唐代的雷琴,大概是不会错的。
- 参考文献 -
郑珉中《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