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个时代大嬗替和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充满变数和动荡的百年里,处在东西交融,新旧冲突中的古琴艺术,也在激烈的碰撞中迎着时代的风霜不断前行,当然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一度处在濒于失传的危机中。在这一时期的琴家中,有四位女琴家格外突出,她们艰难的恪守并传承着这一中国最传统的文人道器,表现出难得的时代风骨,尤其是在家国处于风雨飘摇中。
乐 瑛
乐瑛(1904-不详)女,北京人,其父系清末京城名药店——乐家老铺的主人。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严格教育,八、九岁时由其父延请京城著名琴家黄勉之的学生贾阔峰到家内教琴,得其真传,也曾与管平湖先生互相参学,擅长演奏《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等曲。乐氏指力强劲,按音坚实,吟猱得法,节奏灵巧多变,富于韵味,是一位极有成就的女琴家。惜无学生能传其艺。关于乐瑛之资料极少,只有《认识古琴开发心灵》一书有述及其人,然亦只有生年而不确定其逝世年份,其生年为1904年,至于卒年,只知她于文革前逝世。1949年以后参加北京市业余古琴研究会。乐瑛为极少数的女琴家之一,然其难得之处不在此,而在其琴艺特色之鲜明与清刚。乐瑛为北京人,十一岁时曾学习古琴四年,1949年以后参加北京市业余古琴研究会。至於乐瑛何时向贾阔峰学琴,学了多久等则不得而知。当代古琴界最著名的“老八张”, 是中国最后一代传统古琴大师的集体面貌。其中,乐瑛是唯一收录的女琴家。《中国乐音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乐瑛的四首琴曲,即:《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蔡德允(1905-2007),古琴家、作家,生于浙江吴兴,3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1941年拜泛川派琴家沈草农学习古琴。其琴风儒雅清丽,婉约潇洒,不务光华。日军陷港后,由港返沪。1950年回香港。1964年应香港新亚书院新亚国乐会聘为古琴组导师。在40余年里,蔡德允以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广古琴,培育新一代琴人。她兼通诗词、书法,有大量诗词作品及书法作品展出。在香港琴界,提到蔡德允,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因为40余年来绝大多数的香港琴人,若非蔡德允的门生,也一定是她弟子们的门生。因此,在20世纪香港琴乐的传承历史与这位非凡的“跨世纪”琴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剪断的密切关系。蔡德允很自然地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古琴艺术领域的见证人和象征,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存在。在她的学生中,弹琴出色的有刘楚华、苏思棣,会作曲的有谢俊仁,专注研究丝弦的有黄树志;在中国音乐研究上有成就的有张世彬,还有古琴收藏家沈兴顺等,还有潘重规、黄继持、胡菊人、屈志仁与荣鸿曾等学者,甚至有外籍人士。王 迪
王迪(1923-2005),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她自幼受业师承于九嶷派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深得琴艺真传,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古琴研究五十余年、曾任北京古琴会副会长,因琴艺精湛、学术深粹、人品敦厚,受到人们的敬重。王迪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音乐学院走出的第一代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为抢救、挖掘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精粹竭尽心力。她曾参加编著《古琴曲集》、《历代琴人传》、《琴曲集成》、《古指法考》、《中国乐器介绍》、《广陵散初探》、《中国古代歌曲70首》、《中国民歌222首》,以及《音乐百科词典》琴人、琴曲、琴歌部分,并编辑出版《管平湖古琴曲集》和《中国音乐大全》中我国九大琴派已故著名演奏家的录音资料。在传承和发扬古琴九疑派演奏风格,继承、总结、完善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琴学遗产,尤其是琴歌的挖掘、整理和制作、推广方面,王迪先生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叶名珮,(1929年-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吴门琴社创始人之一,吴门琴社副社长,上海大风堂琴社社长。
叶先生从十四岁开始学习古琴,先后师从金陵派杨子镛,广陵派张子谦、浙派徐元白、川派李明德等四位古琴名家,操缦七十年从未间断;其琴风清婉、琴容端庄,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由于她父亲非常喜欢古琴,且常与弹古琴者交往,故常常带着她参加今虞琴社的雅集。那段时间,今虞琴社的雅集设在上海张子谦家。年幼的叶名珮聪明伶俐,在雅集中得到诸多前辈的赏识。叶名珮即拜张子谦为师,开始了新的学习。随后又依次拜古琴名家李明德、徐元白为师。老师们在教导中,于琴曲的节奏缓急、跌宕起伏,指法的吟、猱、绰、注、撞、逗、进、退等弹奏要领,无不对其一一细心雕琢,使得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三位古琴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示范讲解,又使叶名珮的琴艺逐步增进。她先后从张子谦老师处学了《忆故人》、《龙翔操》等曲,从李明德老师处学了《渔樵问答》、《普庵咒》、《梅花三弄》等曲。1947年叶名珮随徐元白先生在杭州学琴,并住在徐元白先生家中。在杭州的那段日子,叶先生还结识了师兄——古琴家姚丙炎先生。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