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欧阳修对《流水》一曲终生不忘?

欧阳修不仅喜爱琴,对琴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在实际操作时也非常讲究境界。他在《论琴帖》中说:“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自释。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在书梅圣俞稿后一文中又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这些言语道出了欧阳修的心声,也道出了他的艺术境界,同时也可以说明欧阳修有相当的音乐造诣。

我们再看一下他的《夜坐弹》——


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君子笃自信,众人喜随时。其中苟有得,外物竟何为?寄谢伯牙于,何须钟子期?

作为北宋文坛上的一代宗师,此文虽有“超然独鹜,众莫能及”《宋史·本传》的“架子气”,但因欧阳修“平生患难,南北奔驰”,所以也有“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的万般无奈,但从音乐的角度则可以看出欧阳修对自己的琴艺是充满自信的。

  欧阳修的经历为琴声添意

欧阳修的人生是坎坷的,他的仕途更是一波三折,所有的挫折、失意,最终促使他的总体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逍遥自得的心境和庄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个美学范畴或命题都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容。正是由于欧阳修的特殊经历,才促使他的美学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音乐方面当然也不例外。在《赠无为军李道士》一文中他说:“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当代著名琴家查阜西说:“其‘声在意’与‘听以心’二语刻画善听至于极至,实音乐美学中之俊语也。”它与庄子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及“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思想如出一辙。

  欧阳修:“若有心自释,无弦可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经过一次次熔炼后,由早期的“儒派”逐渐地转而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从他的夜坐弹中可以感受到老子“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影子,而在他的论琴帖中则体现得更加充分。他说,置身在夷陵的青山绿水中,远离世俗的烦扰,音乐的意兴能够得到自由自在的发挥,而在朝廷做官,整日被世俗尘土所困扰,没有一点音乐的感觉。由此他得出“若有心自释,无弦可也”的观点。

在这里,欧阳修着重阐明的是大自然的魅力和世俗对人的扭曲,这正与庄子“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认为音乐美的本质是表现“民之常性”,表现人的自然情性,而要求摆脱儒家“礼”的束缚。但“若有心自释,无弦可也”的思想却有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的因素。

  为何欧阳修对《流水》一曲终生不忘?

前文提到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后跟友人孙道滋学琴,并且喜欢宫调的琴曲,弹久了竟“不知疾之在其体”。还提到欧阳修自少独爱琴曲,尤其喜欢《流水》曲的事实。这里,我们不妨提两个问题,其一,欧阳修为什么喜欢宫调的琴曲?其二,为什么特别提到他对《流水》一曲终生不忘?

我们知道,宫,五音之一,宫声浩大。《公羊传》注“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当然具备温文尔雅的气质,初遭贬滴,当应显得宽宏大度,心胸开阔。至于《流水》曲,则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最早见于年刊行的《神奇秘谱》。

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志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日‘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所谓“伯牙绝琴谢知音”,就是这个故事。《流水》一曲,据传就是伯牙所弹之曲。它是一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烦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能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在欧阳修的诗文中,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寄谢伯牙子,何须钟子期”就反映了欧阳修面对残酷的现实所表现出的一种无奈心绪。欧阳修的人生是坎坷的,因此他的音乐思想有葺消极的一面,但从他喜宫声和流水曲的事实来看,又具有宽怀大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 参考文献 - 

张承龙《论欧阳修的音乐实践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