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杏坛”第二期
在阳光更骄,空气更甜的秋日里,由北京中华传统乐会举办的第二期“华乐杏坛”《溪山琴况—琴乐表演美学理论》圆满结束。本期学术讲座由修海林教授主讲,北京中华传统乐会会长杨婷婷老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经管与人文社出版中心策划编辑周菁老师、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李玲玲教授等。
新书签售
杨婷婷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会长
周菁
清华大学经管与人文社出版中心策划编辑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开始前,乐会精心安排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修海林教授新书《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的签售仪式,首先由周菁主任致辞,并介绍了此书从写作到出版面世的整个过程。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热情高涨,新书一抢而空。修老师细致地和每一位读者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并签名合影,现场欢声笑语,掌声阵阵。到场的观众不仅有专业院校的学生、社会演奏界朋友和粉丝,还有大批不远千里、专程来到北京参加“华乐杏坛”的读者。
签售现场
新书签售结束后,
讲座正式开始。
本期讲座修老师主要从《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建构的学理基础与核心范畴;重要范畴与琴乐诸况之间的联系;《琴况》审美之“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琴况》意境的三种审美特质(时空观、虚实观、动静观);《琴况》审美旨趣的历史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修老师认为,从《溪山琴况》所处时代的总体艺术思潮来看,《溪山琴况》的琴乐审美旨趣与世俗音乐生活中“主情”的思潮相比,显然有一定的距离。然而,也正因为这种“超然”的审美意识,使得《溪山琴况》所代表的琴乐审美意识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修老师对于音乐表演独到的审美范畴,从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出发,强化对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研究,加强了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
系列讲座
敬请期待!
“华乐杏坛”会陆续推出《溪山琴况》系列讲座,下一期会讲:如何认识、解读《溪山琴况》,从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合琴乐的创作表演实践,将对琴乐美学思想的认识置于延续数千年古琴艺术文化转型、传承发展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认识“二十四况”的美学价值;
二、“二十四况”是根据什么样的学理逻辑建构起来的,是《溪山琴况》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三、“二十四况”的整体构建和诸况之间的联系,在琴乐演奏实践中,是如何有机地建立起来的?
四、徐上瀛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琴乐实践经验及立美审美意向,完成对“二十四况”的构建和阐释的?只有经过对《溪山琴况》全文近乎解剖式的分析,并对其琴乐美学思想以宏观与微观、哲学与经验、立美与演奏、审美与体验的多重把握。
讲座场地环境一览
支持单位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文字编辑:常畅
责任编辑:刘斯雨
视觉设计:王彬
本文来源:【中华传统乐会 古琴人】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