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国庆特辑|讲座回顾:中国琴乐声韵的结合与变化

编者按:吴钊先生于2023年9月23日,在【第五届吴钊先生师承班】第三次课程中,就文章《中国琴乐声韵的结合与变化——一种独特的旋律装饰形态》进行古琴实用美学讲座。《中国琴乐声韵的结合与变化——一种独特的旋律装饰形态》是吴钊先生到韩国首尔参加首届东亚音乐交流会(1993)应邀做的演讲的题目。中文稿载台湾《艺术学》1994年第11期、《省交乐讯》1995年第5期;韩文稿载韩国《国乐院论文集》1993年第5集。以下文字内容根据【第五届吴钊先生师承班】第三次课程古琴实用美学讲座整理而成。


这次开会(韩国首尔首届东亚音乐交流会)他们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东亚这些国家在文化上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跟当时中国的情况类似,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强烈的影响,所以他们要研究东亚国家的音乐在音乐形态上面有什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他们发现了一个词叫做“韵”。

 

“韵”这个词的来源跟印度有特别的关系,印度的佛教中就有“韵”这种概念。因为印度音乐中间有很多这种微分音的运用,印度音乐特别强调这个,当时那次会议就从印度请了一个音乐家过来,表演并讲解印度音乐的特点。我主要是通过中国的古琴音乐来讲“声”跟“韵”的关系。“声”和“韵”是中国古人讲的两个专有名词,从今天的概念来说,“声”就是一首乐曲的旋律、框架,它的音高是确定的。光有“声”还不行,还得要有“韵”,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是讲“韵”的问题。



与西方音乐强调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结合——和声、复调等有所不同,中国琴乐作为华夏民族精神、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它所重视的不仅仅是具有固定音高的“声”以及由它构成的旋律“音”,而且还有形形色色音高游移的“声”,即古人所谓“声成文谓之音”,“声音相和谓之韵”的“韵”。在传世琴曲中,前者犹如人体的骨架,后者犹如附骨而存的肉。骨架固然不可缺少,若无肉相附则不会有其生机与光彩。

——《中国琴乐声韵的结合与变化——一种独特的旋律装饰形态》




同样的一首古曲,可以用西方音乐的艺术要求来进行演奏,也可以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来进行演奏,两者演奏出来的面貌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



一、传统的技术

1. 明朝徐青山的《溪山琴况》中特别提到“琴乐之妙,半在吟猱”。一首乐曲除了旋律的骨干和框架之外还有很多枝节,这些细小的动作所产生的一些微分音有各种形态,中国古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吟猱撞逗。

 

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在前期强调的是力度和一些技术,跟后期强调“韵”、强调意境是不一样的。以前是比较外在的,到了后期它是要求内在的。“韵”可以说是通过左手按弦技巧的种种变化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旋律装饰形态。比如“猱”是从音准点开始,然后离开音准点,这个幅度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最后一个回到音准点,而且一定要在音准点上停留足够的时间。从音准的地方开始,最后结束也在一个音准地方结束,所以给人的感觉这个音还是准的,中间离开的那部分可以忽略,但是有了离开了这一部分,你觉得这个音很委婉,有各种情感的表达,这种处理在乐曲当中具有功能性,有一定的艺术表达在里头,所以正确的有,跟没有是不一样的。


古书上讲,猱有三种,有徽后、徽前、徽间,而且实践当中名称也有不同,比如说广陵派徽后的猱叫退猱,徽前的猱叫做进猱。所以有一次我在苏州的一个讲座中以《龙翔操》举例讲退猱,我刚一做退猱,戴树红就在底下说,这是退猱!因为戴树红跟张子谦先生是老乡,以前他们整天在一起。所以我还没有说出退猱这两个字,刚手做了这么个动作,他就说了这么个事。



2. 中国传统琴曲的味儿不仅仅是在吟猱撞逗上,节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的节奏不能用西方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处理,我们音乐情趣的提升,一种是叫有板的,就是有拍子的、能打在拍子上的,还有一种就是散板,就是打不在拍子上,所谓的自由节奏,叫做跌宕。我们有板的节奏也不是很规则的,它是一种混合节奏,是一种不规则的、有拍的节奏。




3. 除了节奏模式之外,手指要在旋律性进行上有方有圆的变化。同样的旋律、节奏,在这个中间有方有圆的变化,使得旋律面貌跟仅是规整的模式就不一样。

 

所以把中国传统音乐弹好了,有很多技术的因素,传统不等于一句空话,传统它是有首先要强调的是传统的技术,你要有技术作为积淀,作为基础,作为手段,那么你这首乐曲才能呈现出来一个传统的面貌。



二、传统的审美

当然还要了解不同于西方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王国维说过,在中国审美中最高的审美是“古雅”。

 

这种“雅”的审美,应该是从《诗经》开始的。“雅”跟“风”、“颂”不一样,“颂”是在殿堂上歌功颂德,“风”是不同地区的民风,实际上是不同地区祭祀的乐歌。“雅”是当时文人阶层所创作的一些乐歌,把它分为“小雅”和“大雅”,这部分乐歌就成了中国古琴音乐的审美标准。

 

在古琴当中也有雅俗之争,有一部分人主张古琴音乐要保持“雅”的传统,还有一部分人就说你这个雅我受不了,我要求俗的,就把一些流行歌曲用古琴来弹,清代晚期的《张鞠田琴谱》中有很多小曲就是这个情况。当然这种琴谱在整个的琴谱的数量里面是少极其少数的,也就是1%这样的一个分量。绝大多数的琴谱还是主张古琴音乐要保持“雅”的面貌。


三、对乐曲的理解


除了审美,演奏一首琴曲也面临着对这首乐曲的理解的问题:你想要表现什么?

 

弹这首古琴曲时,要表现这首曲子应有的内涵、思想和审美品格,还是要把这首曲子迁就、迎合当今人的爱好?是要让年轻人来理解中国古人的艺术创作,理解我们中华民族原有的、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还是要是迎合源于西方的、所谓“流行”的审美?

 

清代末年以来古琴音乐已经很边缘化了,但是即使弹的人少,也始终有一小部分人在坚持。比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开设古琴这门课,比如我的老师查阜西、上海的张子谦等人在近代成立今虞琴社,有篇文章提到他们成立今虞琴社的目的是要保存国粹,有一种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古琴艺术因为这些人的坚持才保留下来。

 

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音乐的方面的成就和审美。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要有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够把传统古琴学好,未来影响更多人,要让大家都来了解中国传统的古琴艺术。



本文出自【 蘭幽学堂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