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潇湘水云》的“快”与“慢”,琴人与曲意的深度对话...
琴曲中《潇湘水云》一曲,深得众人喜爱。今人弹奏此曲,不分派传和谱系,大体可分慢弹和快弹,形成“慢《潇湘》”和“快《潇湘》”两种风格。有人说,弹不快是因为技术原因。殊不知,要弹慢也是需要功力的。严晓星《“浦东三杰”彭、查、张》记载:查阜西擅弹《潇湘水云》,全曲弹完约十二分钟。张子谦从其学,但他秉性略急,弹琴亦速,这首曲子,两人对弹时还好,让他独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十二分钟的时值,甚至竟有七八分钟了事的。久而久之,张子谦也不免暗自着急,成了心病。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头顶被子,踉跄走出卧室,口中嚷嚷:“我弹到十二分钟了!我弹到十二分钟了!”其实“慢《潇湘》”和“快《潇湘》”两种风格背后,反映的是琴人对曲意理解上的差异。《潇湘水云》最早见诸明朝朱权的《神奇秘谱》,其题解说:“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其中,“悠扬自得”“水光云影”“扁舟五湖”可以看作是理解曲意的关键词。以后各谱多从其说,并多强调弹奏时要“两手灵活”、“低弹轻拂”,“方合其旨”;要“轻音缓度,天趣盎然”。有的琴谱更明确说:“学者弗徒以手快为胜”,“勿徒以手快为工”。因此,“慢《潇湘》”应该是比较符合传统的理解,也是符合传统的一种弹法。而“快《潇湘》”这种风格,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琴界对古琴如何在新时代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做了许多探讨,比如,对原先的曲意重新诠释。在对琴曲《潇湘水云》曲意的理解和解释上,回避了“悠扬自得”、“扁舟五湖之志”的说法,而是结合了制曲者郭沔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强调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义愤、对北方国土的怀念和忠心报国的民族气节。此外,在传统琴曲的演奏上,有的琴人采取“加快掩迂迟”、“加花掩单调”的方法试图来体现新社会的思想感情,出现了“当其不得人欢,则花上加花、快上加快以激之”,“强使昂扬”。因此,“快《潇湘》”这种弹奏风格,可以说是有着当时那个特殊时代明显印记的,是当时古琴改革的一种尝试。假若我们联系到“潇湘”这个文化意象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郭沔的《潇湘水云》,应该说是“潇湘文化”意象发展成熟后在音乐艺术上的反映,其曲意和曲风大致应该是和宋代以“潇湘”为题材的诗歌、绘画的风格相仿。虽然隐隐之间透着苍凉与落寞,但总体上应该是以平和、淡泊、宁静、超脱、自得为基调,仿佛一幅“浓淡有无”、“长于平远”的潇湘山水图卷。查阜西先生《郭楚望小传》里说,郭楚望“他有些像陶渊明,但他不是以诗而是以琴来表达他的性格”。这是查阜西对《潇湘水云》制曲者郭沔的认识和评论,而“查潇湘”恰恰是“慢《潇湘》”的代表性琴家。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