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古琴和昆曲几乎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同样古朴淡雅脱俗,同样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风范,也因为古琴在古典文学和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古琴和昆曲都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盛于文人的高雅,开花于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近年古琴和昆曲被越来越多人重视起来,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的精致生活的向往。
查阜西先生曾提出过琴歌演唱的八字简诀:“凝神、净气、正字、全腔”,主张借鉴昆曲的行腔特点演唱琴歌。而昆曲中“琴歌”的大量存在又使两种雅乐交融并辉。
昆曲和古琴,一个声腔,一个线腔,一个用嗓,一个用弦,同轨,相融。
古琴与昆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雅乐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精神及典雅艺术风格,两种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上同源,表现手法多样,有诸多通融之处。在艺术表现中古琴的“中和之气”与昆曲演唱之“气”的具体运用、古琴左手“走手音”与昆曲“行腔”处理“音韵”手法之间均是相通的。
五月三日下午,正值农历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之际,在这立夏来临的前夕,颐真草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昆曲与古琴交融的雅集活动。
此次雅集汇集了许多古琴与昆曲的爱好者,邀请了同为常州古琴学会组委会成员馆的七弦堂、北屿堂的老师,也有幸得到了常州毗陵昆曲社社长周豪老师与曲社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
同时,荣幸邀请到恩师广陵派琴家、金陵昆曲社副社长李家安先生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昆曲行腔与古琴音韵交融并蓄相辅相承的关系,以及老辈琴家、曲家相互学习的人文轶事。并为大家演奏广陵名曲《平沙落雁》,通过细腻婉转的吟猱来表现古琴与昆曲起承转合的行腔变化之间的联系。
常州毗陵昆曲社的周社长和各位老师们给大家带来了《玉簪记·琴挑》、《琵琶记·赏荷》、《牡丹亭·寻梦》【懒画眉】,《牡丹亭·惊梦》【山桃红】、《牡丹亭·寻梦》【江儿水】等精彩纷呈的经典曲目。
抛砖引玉,为大家演奏一曲《忆故人》
七弦堂的费老师给大家演奏了金陵派的《良宵引》
北屿堂的张老师演奏了浙派的《酒狂》,令人耳目一新。
李家安老师高徒卢虹州为大家演奏《酒狂》
琴友江笛青演奏琴曲《沧海龙吟》
颐真草堂学员虞菁楠和琴友小赵为大家带来了琴箫合奏《关山月》
颐真草堂学员马高琳演奏《梅花三弄》
李老师和周社长的合唱把雅集推向了高潮
古琴融合了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精神,其幽静深远的独特“韵味”,使古琴在拥有极强音乐表现力的同时,完成琴人深层生命体验的任务,成为世代专业琴人和文人雅士的心仪“道器”。
作为文人音乐极致的昆曲艺术拥有六百余年历史,曲词典雅、优美,曲牌的音乐与文学结构一致。“以字行腔”是昆曲重要的演唱特点,有一定腔格;尤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强调“韵味”。正如著名旅美作家白先勇先生所说:“昆曲无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
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与昆曲花开并蒂,清雅脱俗,在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精神“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影响下,以“写意”手笔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相互“通”“融”的艺术魅力。
本文出自【颐真草堂】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