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探寻高效之道,期盼以最短的时间赢得最可观的回报。然而,若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平衡,结果往往与我们最初的愿景大相径庭,学琴之路亦是如此。琴童家长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无非是“你家孩子学到哪首曲子了”、“你家孩子考几级了”、“我家孩子在某某古琴大赛中拿了什么奖”。一旦发现自己孩子的进度不如人,级别未及他人,或者别人家的孩子频频获奖而自家孩子没有,家长们便会瞬间感到失落,仿佛低人一等。

那些初衷只是把古琴作为培养孩子兴趣、提升其艺术修养的家长们,在这样的比较中很容易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学古琴的孩子们便在无形中进入了一种“竞技”状态。家长常以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考级成绩作为衡量学琴成果的标尺。因此,许多老师可能不得不加快教学节奏,专注于考级曲目的教学。然而,琴童的精力有限,当他们全身心投入考级,往往无暇他顾。当孩子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考取十级证书后,他们往往误以为学业已成,产生松懈心理。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拥有高级别证书的琴童对音乐基础知识如视唱练耳、调式等知之甚少。这反映出他们对音乐听觉的敏锐度不足,缺乏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这与我们学习古琴的初衷背道而驰,表明孩子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手指运动上,而非真正深入音乐的内核。
在学琴过程中,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对进度的过分追求和仅关注曲目演奏,而忽视了系统学习或未能充分掌握相关基础课程。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视唱练耳”,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音高、节奏、断句、听音以及旋律,进而提升乐感;只有扎实学习乐理知识,我们才能理解音符时值的原理,正确辨识调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并出色演绎作品;只有精通演奏技法,我们才能完成对手指的全面训练,提升其灵活度,并掌握更高级的指法。系统且循序渐进地夯实各方面基础,是完美演绎一首琴曲的关键所在。

为何会出现“谱子越复杂,我们离音乐的本质越远,学琴的兴趣也随之下降”的现象呢?
这实际上是急功近利心态所带来的必然恶果。这种学法即使对有天赋的孩子来说也是毁灭性的!在学琴的道路上,应该稳扎稳打,坚实基础,让其能够亲近、了解并最终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急于求成只会短暂满足虚荣心,最终却可能让孩子与音乐渐行渐远。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