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和琴友聊天时发现,弹古琴久了的人,脸上总会藏着些 “不一样” 的气质。不是靠妆容修饰的精致,也不是刻意拿捏的姿态,而是指尖揉弦、耳畔听音里,慢慢养出来的独特面相。
尤其这四种,遇上了只管放心深交 ———
弹古琴的人,“精” 在耳朵和心思里。调弦时能听出一丝的音准偏差,处理《梅花三弄》的泛音时,会反复琢磨指尖触弦的轻重;哪怕琴桌上落了点灰,也会用软布顺着木纹轻轻擦,怕刮花了琴漆。
但这份 “精” 从不用在人情算计上。和他们约琴茶会,迟到了不会被抱怨,反而会笑着递杯温茶:“刚还在想,等你来了一起弹段《良宵引》正好。”
这种细腻是懂分寸、知体谅,和这样的人相处,舒服又安心。
见过不少弹琴十年以上的前辈,穿素色棉麻衣裳,坐在旧琴桌前,手指一碰到琴弦,整个人就像被琴 “定” 住了。没有夸张的动作,也没有刻意的表情,可那份从容平和,比任何华丽装饰都显 “贵气”。
这种 “贵” 是熬出来的。练《广陵散》时耐住重复的枯燥,弹《潇湘水云》时沉下心体会忧思,久了,遇事就少了急躁,待人多了包容。
和他们聊天,不用聊名利得失,哪怕只是听他们慢悠悠讲段练琴的小故事,都能觉得心里静了下来。
有些琴友刚见面时,会觉得他们 “有点拙”。说话不擅长绕弯子,被夸琴弹得好,只会挠头笑:“还在练《平沙落雁》,总觉得差口气。” 学新技巧时,别人追求速成,他们却愿意花半个月只练一个按音的力度。
可这份 “拙” 最是难得。他们不贪多求快,对古琴是真心喜欢,对朋友也是真心相待。找他们借琴谱,会把自己标注的难点笔记一起给你;向他们请教问题,从不会敷衍说 “很简单”,而是手把手教你找按音的位置。
这样的 “拙”,是实在,是靠谱。
弹古琴久了的人,脸上会有种 “空” 的松弛感。不是眼神涣散的空洞,而是像弹完《醉翁操》后,长长舒一口气的释然 —— 不纠结小事,不钻牛角尖,眉眼间总带着点 “没什么大不了” 的温和。
比如琴友小林,之前常用的一张练习琴摔坏了,也没见她难过,反而说:“正好趁这机会,好好跟老师学修琴。” 这种 “空” 是经琴音打磨后的通透,知道什么该放下,什么该珍惜。
和他们相处,不用小心翼翼,哪怕偶尔犯错,也会被温柔包容。
若你身边有这样的琴友,别错过;若你自己正朝着这个方向走,也别忘了,你弹琴时的样子,早已藏着最好的人品。
评论区聊聊你遇到的 “神仙琴友” 吧~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