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琴横,指尖起落间,琴音或清越如涧泉漱石,或沉缓如松风穿林 —— 古琴之妙,从来在 “雅” 不在 “艳”,在 “心” 不在 “技”。古往今来,琴家们始终将 “繁手淫声” 视作琴道大忌,这四字究竟藏着怎样的琴理?我们不妨从古籍与实践中寻根溯源。
古论引路:何为 “繁手淫声”? 《西麓堂琴统》早有箴言:“声省则质,而合繁则不合雅势焉。” 意为琴音简约方能显其本真质感,若一味追求繁杂,便会背离雅致的气韵;《太古遗音》更直指弹奏核心:“下指不欲粗暴”“曲调雅正,不挟淫哇”,强调下指忌粗暴、曲调忌掺杂淫靡之声。两本经典一论 “声之繁简”,一论 “指之刚柔”,共同勾勒出 “繁手淫声” 的核心 —— 背离雅正、失却本真。 琴家与江湖:对 “繁手淫声” 的态度分野 有趣的是,“繁手淫声” 常为江湖琴者乐道,被不少琴家反对。所谓 “江湖琴者”,多以艳声媚耳为目的,弹琴非为修养身心、寄托情志,而是取悦他人;琴家则反之,视古琴为 “载道之器”,追求音与心合,自然排斥刻意讨好的 “繁手” 与惑人耳目的 “淫声”。二者的分歧,本质是 “为己” 与 “为人” 的琴道初心之别。 常见误区:别把 “技法” 错当 “繁手淫声” 关于 “繁手淫声”,不少人存在误解:有人将《潇湘水云》《广陵散》这类速度快、指法多的琴曲归为其列,认为 “快即繁、多即淫”;更有极端者主张 “弹琴只弹散音”,才算避开繁手淫声。实则这些观点皆失偏颇 —— 繁手淫声的根源在 “人” 不在 “曲”,经典琴曲的丰富技法是为表达意境,而非 “繁” 的原罪;散音虽清,却不能独担琴曲韵味,若摒弃吟猱等技法,只求声调而失韵味,弹出的不过是枯拙之音,反倒不如去弹筝。毕竟古琴的魅力,从来是 “声” 与 “韵” 的共生,无韵之声如同无魂之躯。 正解:繁手淫声,错在 “失度” 与 “失心” 真正的 “繁手淫声”,需拆开来解:“淫声” 指不和之声 —— 只求音量而露粗暴,只顾媚耳而失雅正,皆属此类;“繁手” 指不适之技 —— 指法不顾琴曲意境,为显技巧故意加饰,比如盲目重复吟猱反失其圆满,为求惊艳堆砌指法反乱其章法,本质是 “以技惑人” 而非 “以音传情”。 琴道要点:避开大忌,方得琴韵 “繁手淫声,琴之大忌”,弹琴者需牢记:“声省则质” 并非求慢求少,而是求 “相宜”—— 急弹而不乱,多音而不繁,方是火候;“琴欲清” 需 “心静弦洁”,手指无浊气,琴音自澄澈;“琴欲恬淡” 则要守孤高岑寂之心,不追艳、不逐媚,让琴音自带 “不味而味,不馥而馥” 的悠然。唯有如此,方能避开繁手淫声,得古琴真正的雅正之味。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