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梅曰强先生教琴有多细?逐句口授还不够, “身律心” 统一才是关键
梅曰强先生传授琴曲要求极严。每一个曲子都必逐句口授,并对演奏的韵味甚至每个音、每一手势详加分析、讲解。除此之外,让学生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闲暇之余梅先生的畅性随谈。其中包含了他多年来对琴艺、琴道的深邃领悟和阐释。这些都随着他的娓娓道来,逐渐沁入我们的内心,沁入了对每个音符的处理、每个乐句的抒发、乃至每首乐曲的诠释中。可以说,梅先生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如何熟练地弹奏每首琴曲,更重要的是怎样处理音乐,从宏观整体地理解古琴艺术。如,在指法上梅先生强调要“方圆并用”、通过吟、猱的配合,手指正锋、侧锋的运用,使音乐亦刚亦柔,相得益彰。在乐曲细节方面则以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呼应,各乐句间缓急的处理构成细腻丰富,跌宕多变的音乐风貌,而对于琴曲整体而言,梅先生认为弹琴者须借助各种表现方式凸显琴曲的艺术形象。由此便有了《梅花三弄》中不畏严寒、傲雪绽放的梅花精神;《渔樵问答》笑看世间变幻而独自超然世外的情怀;《樵歌》潇洒脱尘、振衣千仞之态,清新恬淡、高歌醉舞之情…一首首琴曲在梅先生指下阐发出无限意趣。基于多年弹琴经验,梅先生将琴乐演奏艺术升华为琴学理论,提出“身、律、心”三者的统一。所谓“身”是指古琴演奏中手指的诸般技巧;“律”是指音乐的节奏、音准和旋律等等;“心”则是琴者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他常说,“身律心”三者的统一才是涵盖和指导整个琴乐演奏艺术的哲学思想。梅先生平生尤喜爱弹奏《樵歌》、《山居吟》、《渔樵问答》等乐曲。音韵上追求清雅端正、淡然而平和,古曲所蕴含的贤者隐居山林、放荡中流之意、潇洒脱尘之态与先生的气质、人生境界相契相合。琴如其人,他为人谦和、豁达、不慕盛名。凡是与先生亲近过的学生都会被他人格中洋溢的真诚和质朴所感动。同时,梅先生对于古琴艺术也同样怀着一份真诚和执着。他一生授徒百余名,凡有学生求教、必不辞辛苦、将己所学倾囊相授。其所希望的是能够看到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琴艺术能够蓬勃发展。先生晚年移居江南古镇扬州,广收门徒,一心致力于古琴事业,为广陵琴派发展倾注了最后的心血。至病榻弥留之际,许愿仍高呼“为古琴事业发展而奋斗”。发展琴乐似乎是他一生中永恒不变的内容,甚至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内容来源:杨秋悦《一位琴家的艺术追求--感受恩师梅曰强先生》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