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玉器不仅是装饰品,而且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还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在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玉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玉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其器形之规整、纹饰之精细,达到了史前文化玉器的最高峰。位于上海博物馆四楼的“中国古代玉器馆”收藏有许多制作精美的史前文化玉器。
马家浜文化玉玦
马家浜文化玉玦。外径3.1厘米。玉色呈乳白色间有虎黄斑纹,厚薄不匀,表面有磨制痕迹,磨制光滑精致。玉玦的形状如环而有缺口,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该是耳环之类的装饰品。马家浜文化因1959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马家浜遗址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地区,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马家浜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玉壁
北阴阳营文化玉壁。外径23厘米,内径5.6厘米,厚1.4厘米。玉色呈湖绿色,造型呈扁平圆状,器表磨制光滑,单面钻穿孔。玉壁是中间有穿孔的玉器,是玉制的礼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周礼》把壁、琮、圭、璋、琥、璜称为“六瑞”。北阴阳营文化因20世纪50年代在江苏省南京市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以西地区,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与毗邻的马家浜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崧泽文化玉璜
崧泽文化玉璜。长7.2厘米,1976年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玉色呈淡绿色,造型似鱼形,器表磨制光滑,上端两旁各有一穿孔。系单面钻,然后再稍加修整。在新石器时代,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巫师就会戴上玉璜,以此来显示出巫师的神秘身份。崧泽文化因1958年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6000年左右,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阶段。
良渚文化神像鸟纹玉琮
良渚文化神像鸟纹玉琮。高5.1厘米,宽7.1厘米,口径5.9厘米,1983年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色呈湖绿色,有强烈的透光性。在四面分别雕琢出一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崇拜的神像,在四角有四只飞鸟,为神像的使者。玉琮的造型呈内圆外方,东汉郑玄在注释《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寓意“天圆地方”,是良渚文化祭典和敛葬的重要礼器。良渚文化因193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左右,据推测良渚文化的先民可能是蚩尤部落集团中九黎部落联盟的羽人或羽民部落。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高10.3厘米,是上海博物馆的馆徽标志。白玉质地,玉质晶莹剔透,但大部分已经钙化。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制造工艺高超,整体生动有神,以写实手法表现出神人的五官特征,一般认为玉神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或通神的形象。石家河文化因1955年在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左右,发现有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市遗址,表明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龙山文化鹰攫人首玉佩
龙山文化鹰攫人首玉佩。高10.2厘米,宽4.9厘米,重0.07千克。采用透雕与浮雕技法雕琢而成,透雕二鹰,其中形体稍小者立于大者背上,方向相背,身上均装饰阳文线条,大鹰口啄一兽,爪下攫一人头,昂首挺立,十分威武。根据分析研究,在史前社会有一种杀祭的风俗,在氏族兼并战争之中,往往是战胜方将失败方的俘虏首级砍下,用以祭祀自己的图腾神。鹰可能为当时某一氏族的供奉神,这件玉佩很可能体现了史前社会的这个传统习俗。龙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左右,以制作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据推测龙山文化的先民可能是汉民族祖先华夏族部落。
齐家文化五孔玉刀
齐家文化五孔玉刀。长39.6厘米,宽8.4厘米,厚0.6厘米。玉色呈淡绿色,间有米黄色的斑纹。造型呈长条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制后较薄,在刀身上共有五孔。齐家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至青海湖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团结报 施泳峰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声明:本文系转载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