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想起了小时候外婆赠长命锁的习俗。这也是中国人生命信仰的一部分。在江南地区,外婆要给新生儿赠送银制的项圈,外加装饰锁片,这种银项圈和锁片,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银项圈下面还用项链或丝编带穿入锁片中,形成一个圈,挂在小儿的脖子上,锁片垂在项下胸前。当然,贵重一点的用黄金制作的,那就不是一般百姓的财力所能承受的。不论是项圈还是锁片,坊间统称“长命锁”,俗信戴这种银锁片,银项圈和锁片可以保佑幼儿无灾无疾,健康成长。银锁片正反面都有文字与图案,它们都具有增强保育力量的作用,或者说都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生儿生命长久、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文字多出现在正面,一般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发其祥”、“后生可畏”等字样。图案多錾在反面:多为麒麟、龙、虎等吉祥动物。
探究起“长命锁”的身世,它的前身叫“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战乱年代在小孩胸前挂锁,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所以,人们把这种锁称作长命锁。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这个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典籍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流行,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
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长命锁。一般多用于新生儿出世,直到满周岁,线绳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明清之后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长命缕”的习俗演变而来。
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虽然来自农耕社会,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势单力薄,与自然相处,广大民众祈求不可知的上苍来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发展到今天,这种民俗传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迷信。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不能中断在冷酷的机器中,回归历史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2017年5月20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