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汉唐的浪漫与奔放来讲,宋相对含蓄得多,妆面发型都偏向于精致淡雅。这跟它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汉唐是两个大统一的朝代,但宋朝自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之后,并没有将南北统一起来,而在我国北部、西部仍存在着契丹、党项等族建立的政权,这使得宋朝整体朝代脾气少了一份霸气。再加之“程朱理学”的推行,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从原先的开放渐渐地变得收敛起来。
宋代女子面部的妆容多以素淡为主,浓妆艳抹已经不怎么时兴了。浅浅的腮红,细柔的眉形,有一种清水出芙蓉之感。虽然宋代部分妆面继承了唐代的,但也根据自身的朝代性格做了一些修改。宋代主要有:“飞霞妆”、“慵来妆”、“檀晕妆”、“薄妆”等。“飞霞妆”这种妆面先在脸上涂抹胭脂,再涂上一层白粉,白里透红,这种面妆为唐代传下来的,《妆台记》记载:“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慵来妆”相传为西汉成帝妃子赵合德所创,《汉魏丛书·飞燕外传》记载:“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慵来妆给人一种慵懒困倦之感,宋代张先的一首词《菊花影》描写了这种妆面的状态:“堕髻慵妆来日暮,家在画桥堤下住。”;“檀晕妆”是用檀粉来涂脸,因此叫这个名称,檀粉为一种粉红色的粉,宋代苏东坡诗句中有提到:“鲛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薄妆”即为淡妆,浅朱微红之色。与之妆面相配套的还有一些眉形,这些眉形普遍比较的柔和,大有一种宋代的文风在里面。宋代的眉形大致有以下几种:“长蛾眉”、“浅文殊眉”、“出茧眉”、“广眉”、“倒晕眉”等。“长蛾眉”形状比较纤长,略微呈下挂状;“浅文殊眉”眉形纤丽轻细,清淡隽秀,因为是女尼所创,因此叫此名;“出茧眉”眉形比较的短粗,犹如蚕茧;“广眉”为比较粗犷的眉形,苏东坡有诗句描写道:“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倒晕眉”形状如宽月形,眉尖眉梢由深至淡,逐渐晕开。这些眉形与唐代的眉形相比,就显得比较的含蓄了,产生这样的变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审美有关联。宋代除了前面说的这些眉妆之外,还有一些面饰,比如花钿、面靥、额黄等。花钿的形状也比较秀气,基本以花形为主,面靥则有珍珠贴面等,较之先前的朝代,宋代更为精细。
宋代的面妆用品在汉唐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除常见的美白面脂外,另有香膏、却老膏、驻颜膏、玉龙膏等延缓衰老的护肤用品,虽然养颜护肤在唐代已经开始流行,不过宋代更为多样。在眉妆上女子画眉的材料较之之前的朝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叫“烟墨”的画眉材料。烟墨原指以松烟或桐烟等调胶制成的墨。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bi4)。” 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伎。空贲(bi4)恩辉,徒隆慈饰,方停烟墨,永砥学玩。”到了宋代原用于文房四宝中的烟墨有了新的职能,出现在了女子的梳妆台上。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自昭哀来,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号薰墨变相。”
宋代女子的发型秉承了隋唐五代的一些遗风,高大却比之前的更加的细巧,从唐代的大气夸张变成了秀气精致。朝天髻:《妆台记》记载:蜀孟昶(chang3)末年,妇女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五代开始流行,宋代仍沿袭。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其一当额为髻,曰蔡太师家人也。……问其(发式)故,蔡氏者曰:‘大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高椎髻:髻形如椎。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所《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珠髻:发髻上簪有各种珠翠,因而得名。《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cuan4)蛮》:“妇人食乳酪,肥白,跣(xian3)足;青布为衫裳,联贯珂贝珠络之,髻垂於后,有夫者分两髻。” 元 张宪 《次铁笛道人韵》:“玉环双凤叫,珠髻九龙盘。”。盘髻:为一种盘发或者盘辫梳成的发髻,这种发髻一般为中年以上妇女使用。盘髻又可分为大盘髻和小盘髻:大盘髻绕五圈,用簪子和丝网固定;小盘髻绕三圈,不用网固定。三髻丫:梳三个髻或者三个鬟在头顶,为丫角女娘之头饰,流行于南宋时期。范石湖歌:“白头老媪篸(can3)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同心髻:将头发挽于头顶,呈圆髻状,多为未婚女子梳此发髻。江西景德镇宋墓出土的女俑梳有同心髻,并且发髻上有发带,下插一把梳子。芭蕉髻:发髻形状成椭圆形,四周环以绿翠,一般为贵族女子所梳。双蟠髻:又名“龙蕊髻”,髻心很大,有双鬟扎以彩色之缯。云鬟髻:宋代歌舞伎常梳的一种鬟髻。《宋史·乐志十七》记载:“采莲(舞)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仙人髻:宋元时期为宫廷以及官宦之家年轻女子所梳,歌舞伎也常梳此髻。这是一种双鬟或者多鬟的高髻,发髻上插满各种饰品,比较华丽。这种发髻的图片在宋元时期的有关描绘仙人群像的壁画以及画卷中均有出现,比如《朝元仙杖图》。危髻:是一种高髻,《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
宋代是中国妆发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从顺应自然到受约于理学,从夸张不羁到讲究细节,审美的趋势由天伦到了人伦,此后一千多年里,这种由人伦主导的时尚,走起了小步子,不再任性随意,处处透露着一种淡雅清秀且拘泥于精益求精的风尚品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妆扮不但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性,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秦朝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对外的交流,到了汉代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后更进一步打开对外交流的渠道,到了唐代中外交流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波斯、罗马、日本、朝鲜等国的许多留学生、商队、艺人等留驻在长安,他们给长安带来本国文化的时候更多的是吸收了东土大唐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日本和朝鲜,从服饰到面妆发型,在那个时候几乎是一模一样。唐就像一位老师,而其他国家就如同唐的学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于是发展到后来,其实各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些风格,但唐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印在骨子里的。如果用“派别”或者“系”来划分世界文化圈的话,日本和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几乎都可以归纳为“唐文化系”内。
任何民族在其最初的阶段都是比较独立的存在,甚至与世隔绝,这种情况一般受地理环境或者气候环境的制约,使得民族与民族之间形成了独立的风俗习惯,它们包括穿着打扮、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产劳动以及国家建设等。日本也一样,在向唐朝派遣大批遣唐使之前,他们有着自己本民族的妆扮。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期间,随着遣唐使学满而归,唐代的妆扮风格也随着宗教、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文学等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日本在那个时候几乎是中国化,唐代的“三角髻”、“百合髻”、“椎髻”等成了日本女性的日常发型。不过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完成了唐文化向和文化的过渡,经历了唐文化的启蒙,开始渐渐形成了和民族的一系列妆扮风格。平安时代的妆扮大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现象,女子的发型以自然低垂为主,这跟日本“奈良时代”的风格大为不同。但之后无论怎么变化,都脱离不了“唐文化系”的一些影子,男子束发,女子盘髻,这些都是隶属于中国妆发的特点范畴。日本古代男子的发型有唐轮和月代两大种:“唐轮”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年轻的武士及儿童梳的一种发式。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曾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唐轮也是年轻的歌舞伎表演者的发型。由于这种发型最初十分简单、朴素,后来逐渐向复杂型发展,称“兵发髻”。这种发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另一种“月代”是因为战争搏杀中,头发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散落,这时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便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影响战斗。于是便有武士将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剃除,这样即便头发在战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于头部两侧和后背,不会影响视野。由于其效果明显,武士便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不成文的传统,不过这种剃发也只限于武士阶层。至于说没有剃的那也属于个别例外或者是并不要亲临战阵的指挥人员。但是无论是“唐轮”还是“月代”,其根本的特征就是将头发束于头顶,用发绳捆扎固定,形成一个揪或者一个椎髻,而这种特征跟中国古代男子的束发特征基本是同一派系的,其区别只是一些细节部分和剃发。日本出土的女子陶俑多梳岛田髻。实际上,就是把唐轮(做在耳后的头发卷)搬到头顶上。岛田发由前发、鬓、髻、褒(日本妇女发型后部的突出部分)四部分组成,可做二、三百种发型。事实上这种注重“鬓”和“髻”的发型跟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侧重点一样。两者虽然先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发展到后来各自朝着各自的方向在前进,但是无论怎么发展,其特点依旧是相通的。
虽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上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受其影响,中国的妆扮文化跟古代部分已经渐渐脱离,女子的妆扮日益西化。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女子深受美国好莱坞、百老汇的审美导向,日渐追求国际化的打扮。妆面开始多样化,淡妆浓抹都有,发型剪、烫等手段大受欢迎。这种跟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糟践”的风气截然不同。这个时期的女子妆面已经不是像二维仕女画那样,高挑的眉形,火红性感的唇色,以及各种大小的烟熏眼妆,妆面的色彩已经不限于红黑为主要色了,更有咖啡色、紫色、金色、银灰色等多种颜色。中国在变,因为世界在变,世界已不再是以“唐文化”为中心,欧美风成了新一轮的时尚标杆。这亦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形式所趋。
现代中国人已经不太知道古代中国人梳妆打扮的一些事了,我们只能通过古代遗留的壁画、画卷、泥塑、陶俑等文物上窥探一二,然而这些也仅仅局限于专门的考古研究。作为现代中国人来讲,初步了解一些古代的妆扮更多意义在于填补好奇心,以及在寻根上得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只能在传统戏曲身上还能略微寻找到一些古代妆扮的蛛丝马迹,另有一些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髻上看到过去的时光缩影。古代妆发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小块,对于我们来讲,它成了一种历史一种艺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它已经不再实用,但是我们必须去认识它,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最后被遗忘,因为切记,“古代妆发”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我们民族特性的一种表现。“衣食住行”是人类发展的四大要素,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