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讲演回顾 | 林谷芳:《琴文化认知上的虚与实》(上)

      “弘琴杯”琴乐艺术讲演日,三位“骨灰级”的音乐人分享心得。
       来与他们一同观照音乐、欣赏音乐与创作音乐!



      琴乐,其高雅绝尘,有如天籁,固有其神圣、端庄的重要一面。琴乐,又直面人的生命与心灵,亦有她活泼、灵动的一面。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琴乐那副长久以来被遮掩在刻板面具下的真实而亲切的面容。她亦恬静亦生动、亦高洁亦绚烂,亦雅、亦俗。
 
      三场讲座下来,也许你会想对古琴说:“哦!原来你是这样的古琴!” 稍等,小编还是要提醒下,别急着下定论——一切的印象与断论,都会有僵固化的危险哦!
 
 
林谷芳:《琴文化认知上的虚与实》
(据听讲笔记整理)
 
      在宫廷,民间,文人,宗教,传统音乐这四大类中,琴,是文人音乐唯一的代表乐器。文人善于哲思与著述,文人音乐也在四大类中最有其哲思性与美学彰显。
 
       文人,是“通人”,统理摄事、博古通今,自然也就能使文人的艺术穿透古今与地域的阻隔,而又因观照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即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彼此仍有其共同的美学基底。不同琴派,则只是风格选择自觉性的不同而已。
 
       古琴音乐留下来的遗产很多,有大量的琴谱与丰富的琴论。其它的民族乐器都难与之相比。
 
       在重要性上,唯一能与琴相抗衡的,只有琵琶,但它只有极少的美学述说。不过,要从传统器乐契入中国文化,则不能偏废于古琴与琵琶,须于两边都有观照。
 
       古琴从昔日凋零,到今日的复兴,固让人欣慰,也但也有让人须好好反思的一面。它原本是文人用于养性修身的乐器,变成时潮后,会不会失真?会不会丢掉原本固有的部分?值得我们深思。
 
       现下这波传统文化复兴,常有概念化、形式化、神圣化的偏颇,古琴亦然,值得引起注意。
 
 
琴史发展
 
 
        历朝气象不一。如果让我选择回到哪个朝代生活,我会选百家争鸣的春秋、风流蕴藉的六朝与开扩大气的大唐。
 
       我们谈中国,特别强调儒家,是宋以后的观点。谈中国文化,其实要超越宋代观点的局限。宋代的史观比较保守,史料之选也欠缺包容性。从宋代编的《新唐书》可见一般。
 
       古琴,始于名教(儒家)而成于反名教之手。名教自有他的价值,但若只有儒家,生命便会缺乏吞吐的空间,而在此,道家正可与之相济。
 
        对于古琴,我们也要有多面的观照,如胡汉、雅俗、出入的观照,不能局限于后世许多儒者的观点。但其实,真儒家,就要像孔子那样活泼。
 
        古琴的世界非常宽广,既有《平沙落雁》这样的淡然,也有《广陵散》这样的激烈。生命要有能量,琴乐也应是有能量的。
 
 
琴与三家
 
      
       琴的音量小,关乎审美的选择——古琴不是不能做大声,而是不想做大声。正如国画不以写实为主,都是美学的选择。古琴的音量设定是个很好的心理学设计,你不想听,它似有还无,你静心来听,它又丝丝入扣。
  
       儒家以琴进德修身,僧道的琴乐则映现修行与山林生活。
 
       汉代的社会讲孝廉,但儒家的礼教却渐至僵化。魏晋南北朝因此优游林泉,啸傲山野,清谈之风盛行,古琴就在这时完成了作为独奏乐器的转身,呈现出山林之气的艺术特色。
        
       唐宋时,有僧家的加入,但形态目前已模糊。传统琴曲中直抒禅境的乐曲很少,主要原因之一事佛道两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度。禅道的分野是一个文化上的大课题——可参见我的两本书《画禅》与《诸相非相》。
     
       禅家的意旨是要穿透生死,禅门的气概是“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它直指当下,应机啐啄。
 
        日本艺术根植于禅。日本虽受中国影响很深,但琴并不流行,仅有东皋琴派,自来寥寥。
        
        以禅为文化基础的日本音乐,选择了琵琶,而不是琴——琵琶与琴相比,更可视作直会禅意的乐器。宋代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云:“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对琵琶最形象的描写。琴,虽然不是歌女,但它后期的清微淡远确与琵琶形成对比,我在《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一书中,就用了“高士与侠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象,谈他们之间的不同。
 
 
        陶潜云:但得琴上趣,何劳弦上声。若以琴为道器,七弦五音不过是入道之蹄筌,法尚可舍,何况非法?!然“得趣”二字,谈何容易!林先生的讲演,指点出今人对琴文化认知的诸种刻板印象与僵化思维,时时戳至痛痒处,会心一笑时更拍手称快。
        “琴乐应是有能量的”,林先生此语说得虽轻,却有如当头一棒,诃去许多附庸其表的浮华,亦解下许多缠缚人心的枷锁,还琴以其本来面目。琴趣之无尽藏处,应就在此活泼生动的生命力中!                           
        因活动时间安排,唐宋以下的琴文化史演变未及论说。相期明年,与林谷芳先生再会上海!
 

(资讯来源:北京赵家珍古琴艺术中心)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