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首页 > 资讯 > 「得心应手」的由来

「得心应手」的由来

       春秋时期郑国的师文,自幼立志要学习弹琴。于是他走出家门,拜于鲁国的掌乐太师师襄的门下。师文的学习十分刻苦,三年之后,他对按指调弦,各种指法,已无不精通。但师文总感觉自己弹不出好听的音乐。他的老师师襄也曾对他有所失望,甚至想让他辍学回家。其实师文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知道自己的毛病不是在指法和弦法的技巧上,而是他的心志还没有深入到琴的音乐中去。他弹奏时只想着指法和技术,却不能去拨动心上的“琴弦”。


 
         师文经过深入的思考,领悟到古人弹琴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就是在弹琴时首先要心无二用,不能急躁,做到心志沉静,内心和谐。于是,师文时常到水边、山峰,焚香静坐,衣冠整齐,心无杂念,然后抬手拨弄琴弦。日复一日,师文始终这样练习。

 

 
        师襄再听到他弹琴时,认为琴音果真有进步,便故意问师文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师文说:“内得于心,才能外应于器。只有心、器、手三者互应,才能弹奏出好的琴曲。其中得之于心是首位。学生就是这样练习的。”师襄听完他的解释后,非常高兴,说他已悟出琴的道理。

 

 
       从此话提炼出的“得心应手”,至今是人们用以说明技艺熟练的惯用术语。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