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的赓续和绵延,需要一代代人投入其间,需要不断有人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意蕴和精神。
——陈长林
在《古琴人太可怕了!》中曾经为大家介绍过一位古琴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长林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已经习琴、弹琴70余载的古琴人,更是参与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员。
陈长林先生
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院的一员,自1958年起,陈长林先生便一边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一边围绕古琴开展工作。他说:我是用研发计算机的动力和方法研究古琴。
14岁开始习琴,弹琴已经73载,陈长林先生认为自己喜欢古琴,为古琴做科研不再单纯的是兴趣驱动,更多的是责任在驱使着他,是一种为大众而研究古琴的使命感。
陈长林先生新闻图
这一份使命感深受于査阜西先生的影响——査先生曾编纂一本涵盖3000余首琴曲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掌握二三十首曲子已经很难得了,而査先生则是为了方便后人查阅而编了这本工具书。
在査阜西、吴景略、张子谦等多位琴家老师的鼓励下,陈长林想要为古琴艺术做点事,并想要将这些老先生言传身教于他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更多人。
陈长林(二排左四)与査阜西、吴景略、张子谦等古琴名家
研发古琴机器人、将古琴于人工智能结合,研发“纸上弹琴”,听起来有些像天方夜谭,但陈长林先生正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中。
古琴机器人的软件基础工作已经完成,而利用工作之余时间,陈长林先生已经将古琴减字谱代码化,只要将古琴谱编码输入电脑,就可以生成准确的减字谱。
纸上弹琴被媒体们称为是古琴届的黑科技——通过一块下面画有古琴的透明触摸屏,连接电脑,不用携带古琴,便可以通过这个“黑科技”随时随地练习古琴。
陈长林先生说,当前全国弹古琴的人数呈几何级增长,而现在的古琴造价不菲,“纸上弹琴”的技术可以大大减低人们学琴成本,而且十分方便。
古琴于计算机的故事还在延续,相信在陈长林老师的带领下,一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既有一颗热爱古琴艺术的心,也有振兴、弘扬古琴艺术的科技实力,在新的时代下,定会为古琴注入新的底蕴。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