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爱琴,长日与琴为伴,觉得万物有其盛衰,而音乐始终不变。他曾卖了家业买了一张名琴,还问尚书令讨来一块好玉,制成琴徽。有一次,他抱着琴去找山涛玩,山涛喝醉了说要剖了这琴,他说,你要剖它,我也跟着不活。
他常以风和鸟来形容琴音带给他的感觉,说它们繁复时有如飞禽尾羽的纹理,娇柔时如初生的羽毛。有的也像重重悬崖上展翅的孤鸿,凌空直下,穿越危地,也有的好像微风的余音,像快而不忙的行走,留连着却不停滞。不难看出,嵇康对这个世界是有爱意的。
关于音乐,嵇康还写了一本近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他认为音声本身只是音声,有自己的自然的属性,人听音乐时感到的哀乐悲喜,和声音本身无关,是我们心中已经存有的情感,与之相和时,被触发而出,因此让声音也被赋予了色彩和情绪,哪有什么礼教。
陶渊明有一张素琴,没有琴弦,也没有琴徽。携琴赴会,别人问起时,他就回答:“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吾辈业琴,不在记博,惟知琴趣,贵得其真。”
或许这也是文徵明画里那位可爱的人,之所以要停下琴来,等待月亮的原因。“此时此刻,自己的心就在这里,明月在,修竹在,清夜在,松风在,一切都那么丰盈、真性,鼓不鼓琴,已经不紧要了”。
《琴学初津》里说,琴的珍贵难得,是在弹琴时,心事无可隐瞒,回到天真本性,只听琴音便可识得一人。所以,很多古画里二三人相对,就会有琴。因为那么懂得,有些话就不必说了,所以“何不于君指上听?”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