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琴越来越热了,但是存在“热而不深”的现象,对于这种现场,戴晓莲身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教授,有着一份承上启下的责任感,追求现代生活与古琴艺术、教学、学生发展的诸多思考。
戴晓莲老师认为在高等院校,古琴艺术研究教育的扶持和发展非常欠缺,古琴现在的发展只是很低级的阶段,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大家都来学琴而已。
即便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古琴社,虽然是一种业余爱好,但是有没有可能从他们学校的教学结构设定上面,设立古琴琴学文化专业,辅以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诗词教育课程等,因为对他们来说,社团学习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文科类的院校能把古琴专业在院校内建立起来,古琴的前景会更好、更广。
传统不要创新,要出新
对于古琴艺术这样的传统文化,戴晓莲老师认为其实不必去“创新”,现代琴人应该做的,是守住传统,继承传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力求“出新”。
创新和出新,一字之差,却精准地把握了那个“度”——创新难免有推翻和建立之嫌,而出新,确实既不否定历史也不拒绝未来的一条明路。
我们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地守住传统,不可能不变——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琴的材质变了,弹琴的人也变了。既然如此,与其把古琴变成锁在玻璃展柜中的文物,不如让它成为现代舞台上的活物。
戴晓莲老师说:“古琴很古,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它经过历朝历代的磨难与颠簸而没有消亡,一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声中,我相信它一定会争取到更大的空间,担当更大的使命。
另一方面,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需要回归内心,无论警司、沉吟,还是养性、修身,古琴都是最好的对象和形式。我们要让古琴焕发出新的生命,与当代人的内心世界沟通,与世界音乐爱好者沟通,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美丽信使。”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