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琴心
李孔元先生古琴独奏音乐会
2025年5月23日(周五)19:45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VIP680/580/380/280元
演出曲目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忆故人》
《醉渔唱晚》
《春晓吟》
《慨古吟》
《良宵引》
《关山月》
《渔樵问答》
演奏者介绍
李孔元,中国台湾琴人,现任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中国乐器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
清 《天闻阁琴谱》(管平湖先生演奏本)
容天圻先生传授
李孔元先生整理
1992年7月,在上海今虞琴社,与台北和真琴社联合举办的「两岸琴声」音乐会上,李孔元以「流水」ㄧ曲,开启两岸琴坛正式交流演出的先声。三十三年后的今日,再以此曲为始,献上这场丝弦琴无伴奏独奏音乐会,以酬沪上琴友的关注。
琴曲《高山流水》传自伯牙、子期知音遇合的故事,来源古远。据《神奇秘谱》的说明,《高山流水》本为一曲,到唐朝才分为二操。
在历代琴谱中,此曲曾被普遍记载,虽然可见增删的痕迹,但在主题及结构上差异并不大,显然出于同源。就曲调和指法而言,断言其来源甚古,则当无疑义。
本曲在琴谱的传承上,可分为两系:一为传统的无滚拂「流水」,现已基本绝传;另一为清末张孔山道长所传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张氏「流水」,自清末川派琴谱的著录及传授,早已普传海内,蔚为风尚,其音乐形象,生动鲜明,不言自明。
此曲管先生的演奏版本,指法简静,风格高古,音韵雅正,气势雄浑,并未完全按照「天闻阁琴谱」操作,个人风格极为突出。据管先生亲传弟子王迪先生说明,系经张孔山道长的再传弟子济南秦鹤鸣道长整理指法之后的版本。今按管先生宇航版录音,整理诠释并演出。
抄本琴曲
容天圻先生传授
本曲俗称「南平沙」,系湖北孝感琴人胡莹堂先生根据清末民初寄寓武汉的陈寿臣先生抄本定拍,之后传至南京青谿琴社及台湾南部。
此曲因不曾著录于历代琴谱,且曲调迥异其他谱本,在胡先生眠琴室所传琴曲中,最是弥足珍贵。
容天圻先生在此曲的承先启后上,无论曲调结构、演奏速度、气口风格与意境,都极为严谨。容先生秋月草堂门下弟子,也必须深入学习,传承丝毫不曾因时代嬗递而变异,是最具琴学历史价值的代表性曲目。
此曲描述羁旅客途的游子,当秋风萧索、北雁南来时,感喟身世飘零、征尘未歇,顿兴井里之思的凄凉况味。尤其曲末泛音尾声的变宫音,让整首乐曲的意境更显寂寞悲凉。
清 《春草堂琴谱》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本曲初见于明初的「神奇秘谱」。琴家旧传此曲即笛曲「桓伊三弄」,在唐代由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明清两代收录此曲近三十种琴谱,绝大多数都将此曲理解为描述梅花之冰清玉洁的作品,并有「梅花引」「玉妃引」等别称。
容天圻先生所传授的版本,系以刊行于清乾隆九年的「春草堂琴谱」为骨干,并参照溥雪斋先生的演奏版本作处理。
此曲指法古朴,声多韵少,在结构上充分运用了古琴音色与音域对比的技法。尤其三次出现的泛音主题,不仅动听,更令人有冰清玉洁的联想,极富特色。
全曲由月夜踏雪寻梅,目睹谿山夜月的慢板开始;中段的行板,描写梅花暗香浮动,迎风摇曳的神态;之后的快板,谱写风雪加骤,风荡梅花,凌风戛玉之态。入慢之后,风静雪霁,疏影横斜,月色空明,天地莹澈,一派宁静安详。曲中隐隐透露春天将至的喜悦,别有一种乾坤清宁的祥和之气。
胡莹堂先生传谱
容天圻先生传授
「忆故人」一曲首次见载于1937年发行的《今虞琴刊》,此后各地琴人相互传奏而风行至今。
胡先生传谱系得自彭祉卿先生所抄赠,与普遍流行、日趋繁密的指法相较,相对简洁质朴,风格厚重苍古。
此曲亦名「空山忆故人」或「山中思友人」,描写于山中月下徘徊,思念故友之情。曲中所思,或念师友、或想至交、或感知音、或怀远人,无不移情伤怀,感人至深。
曲中重用左手大指名指交错横行的「蟹行」指法,音韵连绵,对抒发感情,极具形象。主题旋律,又以虚实相生,重复进行的语法,表达思念之情,特色鲜明。全曲旋律结构,以调式转换来暗示心情转变的过程,将内心的五味杂陈,具体以声音呈现,独具巧思。
容天圻先生传授
李孔元先生整理
「醉渔唱晚」一曲,初见于明代的「西麓堂琴统」。时下所流行的诸多演奏版本,则脱胎自清末张孔山道长所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曲。
容天圻先生传授的版本,系以「天闻阁琴谱」为底稿,并参酌查阜西先生根据「百瓶斋琴谱」所奏润饰而成。这次音乐会的演奏版本,尽量保留查先生的创造性演绎,极尽音韵流转之能事,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生动。
「五知斋琴谱」解题云:「醉渔唱晚」,为后世隐流所作……此曲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非尘埃奔走、粗心浮气所能领其趣也。「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聆斯曲亦当作如是解。
本曲描写渔夫醉歌于暮晚之酣态,或扬波举网,或摇橹放歌,映夕阳余晖于江湖,藉酒放歌以畅情,音乐形象极为生动。是琴曲中酣畅淋漓、不可多得的佳作。
《诚一堂琴谱》(等合参)
李孔元先生 打谱
这一首初见于明代「梧冈琴谱」的曲调,在琴曲流传史上,从明初到近代,曾出现过「水龙吟」「瑞龙吟」「沧海龙吟」「沧江夜雨」等不同名称。
近代流传的版本,只有乐瑛先生根据师授手抄的「沧海龙吟」传谱演奏录音版本。经比对数种明、清传谱后,选取「诚一堂琴谱」为骨干,参酌「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的泛音与尾声乐段,按「徽言秘旨」的速度结构标记重新打谱,部分乐句参用较早期的「梧冈琴谱」与「藏春坞琴谱」的相对乐句,以求其自然畅达,言之有物。「诚一堂琴谱」与「徽言秘旨」皆称此曲为「沧江夜雨」,今从之。
乐曲起始的疏宕音型,显示阴云积郁、星月黯淡、夜雨迷蒙的形象。入调之后,虽然音节清朗,却隐隐约约有斜风飘飘、细雨绵绵之状。到速度转急的乐段,顿现江水陡涨、一泻千里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乐曲入慢。入慢之后的散板,音节顿挫沈郁,似闻「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凄清况味。最后,在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以黯然远引的泛音乐句结束全曲。
明 《大还阁琴谱》
李孔元先生 打谱
琴曲「春晓吟」初见于明代的「西麓堂琴统」,近代则较常使用清代「自远堂琴谱」的版本演奏。经比对明清数种琴谱之后,取时代略早,而音乐较丰富晓畅的「大还阁琴谱」,重新打谱定拍。
此曲描写朝曦初升,闺阁佳人,春睡既足,闲步小园,赏花扑蝶,裙裾摇曳之状,形象极为生动。末段的散板乐句,则有凝神痴想之态。全曲曲调清新,结构精致,是一首情致幽深,风流澹宕的轻灵小品。
胡莹堂先生 传谱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本曲为胡莹堂先生眠琴室门人习学操缦入手之曲,其他流派皆未见本曲之传承,系胡先生得之于杭州广化寺僧慧空上人的抄本琴曲,与历代琴谱中的《慨古吟》或《太古引》皆有所不同。
本曲意在表达由读史所发今昔变迁、古道不复的感慨。曲中善用调式转换,巧妙表达或愤慨、或悲悯的复杂心境。曲终的泛音乐段,则复归宫音,体现古琴音乐传统中,“致中和”不处情性之极的思想。虽为小品,意境格局却颇宏大,且为传世孤本,独具匠心。
抄本琴曲
容天圻先生传授
琴曲「良宵引」,初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明清两代持续不断有颇多琴谱收录,递嬗之迹斑斑可考,是一首广受琴人关注的优秀小品。
此曲收音于高音宫音,调性清新恬静,温润婉约。容先生所授版本,线条婉转流畅,曲中两度呈现的主题旋律,以虚实相应的手法,表现出春夜良宵,恬静愉悦的心境,风格迥异于琴曲常见的朴厚劲直。虽为小品,可谓别开生面。
据《梅庵琴谱》(民国)
容天圻先生 传授
本曲初见于清嘉庆年间的「龙吟馆琴谱」,民国时期的「梅庵琴谱」问世后,此曲遂广泛流行于琴坛。
原谱无词,操作速度急促,带有浓重的山东民间音乐风格。后经夏一峰与杨荫浏两位先生首开风气,将此曲配上李白的乐府诗《关山月》来演唱,诠释方式另辟蹊径,以体现诗意为准,遂脱离原始风格,当代琴人多半依此思路演绎。其词如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清 《琴学入门》
容天圻先生传授
李孔元先生整理
本曲初见于明朝嘉靖年间杏庄老人肖鸾所编的「杏庄太音续谱」。传说此曲出于南宋「紫霞洞琴谱」,其编者为著名词论家、琴家杨缵。明末书目中本谱尚见存,但如今已无可稽考!
本曲旋律洒脱动听,意韵悠长,自「杏庄太音续谱」问世至今,一直风行不辍,历代琴人各有体会,故或增或删,时有变异。近代琴人演奏此曲惯用谱本颇不一致,吴景略先生之后,琴人大抵皆采用「琴学入门」谱。吴先生演奏此曲,意韵从容,悠然自得,素有“吴渔樵”之雅称,影响琴坛甚巨。
此曲在「杏庄太音续谱」题解云:「汉家事业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旨欲透过渔夫、樵夫悠游林泉,表达对世事变化无常的精神超越与解脱。
弹奏此曲,颇有天宽地阔,元气淋漓,酣畅恣肆之趣。曲调初始,高低错落的萧散音型,刻画云山缥缈之景。入拍之后,犹如信步山林,引吭高歌之态。继之渔舟掩映,樵采丁丁,错杂间出。曲末,渔樵相问,抚掌而笑,令人顿生洒然出尘、超然物外之意趣。
END
*本文内容由主办方提供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