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荣依轩

level

中国琴学研究 | 古琴的艺术审美在文物上的体现,有被惊艳到!

琴与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是相通的,与哲学、伦理、宗教等精神追求也是相通的。《四川通志》记载:“琴最于蜀,制者数家。唯雷氏而已。”雷氏第一代有雷霄、雷俨、雷绍、雷威4人,均为开元年间制琴能手,合并雷震、雷文、雷迅、雷会、雷玉5人,有“蜀中九雷”之称。北京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认为,我们国家今存可认定为唐琴者应不超过18张,而雷琴者约7、8张。唐朝琴器斫制较普遍,既有宰相李勉一类的官宦,也有专业斫琴家族西蜀雷氏,再到文人、雅士和工匠。琴乐的普及使琴器斫制和琴器审美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唐朝人把琴器制作推到了后世难以超越的高峰。唐朝斫琴代表首推四川成都的雷氏家族。雷氏琴器为历代宫廷内府、文人雅士所珍赏,也成为后世斫琴师推崇的典范。“大雷”“小雷”“松雪”“春雷”“九霄环佩”等都是国宝级的唐琴。元稹在《小胡笳引(桂府王推官出蜀匠雷氏金徽琴请姜宣弹)》诗中盛赞云:雷氏金徽琴,王君宝重轻千金。三峡流中将得来,明窗拂席幽匣开。朱弦宛转盘凤足,骤击数声风雨回。哀茄慢指董家本,姜生得之妙思忖。泛徽胡雁咽萧萧,绕指轱辘圆衮衮。吞恨缄情乍轻激,故国关山心历历。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一千多年前也曾写下《听蜀僧濬弹琴》的咏琴诗作: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写出了四川峨眉峰下唐琴的潇洒风度和恢宏气势。琴声有如千山万壑间轰鸣的滚滚松涛,又像是滔滔不断的流水涤荡着听者的心魂。诗人陶醉于如此惊心动魄的音乐世界,忘却了现实中的一切,直到曲终的袅袅余音,仍像是远处钟声在回响。诗人这才如梦初醒,蓦然发现碧绿的山峦被秋云所盖,暗了下来,原来时光在琴声中悄然流逝,不觉已是黄昏时刻了。四川博物院有一张唐琴,曾被元朝中书令耶律楚材拥有过。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蒙古灭辽国后跟随成吉思汗征战,最后在元朝做高官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耶律楚材的古琴老师是弭大用和苗秀实、苗兰父子,喜弹《水仙操》《秋水》《广陵散》等琴曲。耶律楚材留下的诗文《湛然居士文集》里有首诗这样写: 寂寞河中府,清欢且自寻。麻笺聊写字,苇笔亦供吟。伞柄学钻笛,宫门自斫琴。临风时适意,不负少年心。(得故宫门坚木三尺许,斫为琴,有清声。) 耶律楚材曾斫琴,这点和唐朝的宰相李勉相同。不过李勉斫制的琴器在后世得到青睐,收藏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清末。耶律楚材斫制的琴器见于他自己的记载,后面不知下落。 “石涧敲冰”七弦琴(正面)“石涧敲冰”七弦琴(背面)唐代“石涧敲冰”七弦琴(图1、图2)是四川博物院传世唐琴之珍品。琴为灵机式,桐木面,呈紫粟壳色,通体均呈小蛇腹断并有梅花圈纹,鹿角灰漆胎。底为梓木,岳山、承露、龙龈、焦尾均用檀木镶嵌而成。嵌螺钿十三徽。龙池、凤沼为长方形,两枚雁足呈柱础形。琴底颈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出音清亮、清澈、清越。龙池下方阴刻篆书大印“玉泉”二字。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郑珉中先生考证,该琴曾为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官至元中书令,曾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居住过数年,得此琴后名之“玉泉”。 “石涧敲冰”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有典型的唐琴风韵,声音纯正圆润,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史料。1991年曾被选送新加坡参加“丝绸之路——唐代文物精华展”。1996年经国家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定为一级文物。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燕京(今北京)人,元代琴人、诗人。《元史·列传》载:“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是元代中书令(宰相)。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耶律楚材精通汉文,酷爱古琴艺术,自称有“琴癖”。他在《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并序》中指出:“有我春雷子,岂惮食无肉。旦夕饱纯音,便是平生足。”耶律楚材的古琴老师是弭大用和苗秀实、苗兰父子,喜弹《水仙操》《秋水》《广陵散》等琴曲。耶律楚材的琴技非常高超,并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他弹奏古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叩弦声自无中出,得构思从天外还”之境。耶律楚材在《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并序)》中写道:“余爱栖岩,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每恨不得对指传声。”可见耶律楚材对蜀地古琴音乐风格的由心赞赏。耶律楚材的坟墓埋于北京颐和园内、万寿山下东南、颐和园东宫门南侧、文昌阁东北。 诵馀”七弦琴 正面“诵馀”七弦琴 反面“诵馀”七弦琴(图3、图4),长120.1厘米,宽17.9厘米,尾宽13.9厘米,厚5.01厘米。足被虫蛀一块,琴面碰伤多处,岳山处有冰裂纹。琴为仲尼式,通体黑褐色。琴面略呈弧形,琴面为桐木制成,琴面张弦7根,轸足为木质,七轸缺其一。底面用梓木制成,开有“龙池”“凤沼”二孔。背面首部阴刻篆文“诵馀”二字,“龙池”腰内部右侧刻楷书“靖康元年造”,左侧刻“松弦馆重修”。可能被明代常熟虞山派创始人严澂收藏过。 未完待续......-参考文献-陈静《四川博物院馆藏古琴略说》

09-02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秋天的第一波古琴曲合集,送给你~

温度还在夏天徘徊,节气已经来到了秋天,印象中的秋天该是什么样的呢?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松间明月,虚空入境,石上清泉,澄澈明净,秋庭的悠远空旷,白鹤的诗情碧霄,都让人心驰神往。不知道在你心里,什么琴曲最适合秋天呢?小编盘点了有关秋天的琴曲,一起来聆听吧! 01 《秋风词》若问四季里,有哪一个季节会让人愁思满怀,大约就属秋季了吧,秋风起,叶落地,纵把相思寄月明,每一份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思,总会随着万物的凋零而感慨万分。前有李白的“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后有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见人人都躲不开的一曲相思,曲短情长,情深义重,难怪此曲会被琴人们总是挂念着~ 02 《平沙落雁》琴曲《平沙落雁》承载着秋天的盛景,秋高气爽,风静沙平,雁群变化着飞行的姿态,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展翅抑或栖息,成为他们留给这个秋天最美好的痕迹。琴曲从灵动欢悦,到和谐恬静,一动一静间,画面尽显,让人感受到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 03 《山居秋暝》走过了春天的青涩与稚嫩,走过了夏天的明媚与炙热,终于来到了秋天的澄净与明澈里,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有过意气风发少年时,也终将归于看尽长安花悠然里。渐渐懂得,为什么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更喜欢山居,当秋景盛开,是秋天的礼赞,也是生活宁静的皈依。 04 《梧叶舞秋风》秋天,是一个满藏心事的季节,梧桐,是一个感叹生命的树木,沉思或释然,萧瑟或繁复,皆是秋风的奏章。漫步在满目梧桐的道路上,仿佛可以感受生命的脉络,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繁重,时而轻快,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站在四岔路口的我们,看着灯光交替闪烁,不知该如何前行...... 05 《洞庭秋思》湖水静如练,落日坠晚霞,雅人持钓杆,秋日送微凉,洞庭湖畔的秀丽秋光,引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人生之境,历经岁月之淘洗与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有人说,若听有色,必为水色,透骨清幽;若听有出,必出洞庭,余音袅袅。这一曲《洞庭秋思》,吟的是高古雅正,品的是意味悠远。 06 《秋月照茅亭》人,只有闲情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样子;月,只有凉秋的时候,才是最动人的样子。没有蝉鸣与人声的喧嚣,将心与自然相融合,感受物我两境的淡然。天地万物,得失在所难免,与其强留,不如放开,当秋月照在茅亭之上,万物归于宁静之时,韶华在心,何言寂寥。 07 《秋江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夜微凉,江波浩渺,愁情满怀,尽落满山。且把愁情放下,淡看红尘波澜,抖落世间尘埃,撑一支长蒿在生命的长河中微笑前行,从此,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08 《秋夜读易》“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秋夜,总是能让人回归安静与从容,感受难得的静美时光,在文字中徜徉,在琴声中沉醉。时光,凭个雅兴就能消磨,日子,却要用份真心郑重地度过,让时光随季节曼妙而去,让日子随步伐勇敢前行。你心中最适合秋天聆听的琴曲是哪首正文留言与我们分享图片来源 | 烟波里的棠

08-31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披荆斩棘的哥哥》里气场强大的他,古琴竟然弹的这么好?

这个夏天,承包很多人燃点和笑点的,大约要属这档集结33位男性嘉宾的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了,八方争锋精彩纷呈,哥哥们极具质感的舞台也让网友们直呼:“忍不住N刷。”其中作为武术明星的赵文卓一进演播厅,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让大家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就连说唱歌手热狗、周延等纷纷表示发怵,但随后赵文卓的反差萌获得很多网友的喜爱,例如:布瑞吉姓什么、中医养生推荐者、硬汉版《流星雨》等节目花絮,承包了很多网友的萌点。而除了泡茶、养生、练武……自带一身正气的赵文卓还有一项爱好,那就是喜爱古琴,网上还曾流传着他弹《酒狂》的一段视频内容——<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540" height="303.75"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chid=17&vid=e0916gdy5ys&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iframe>腾讯娱乐曾这样评价赵文卓:如今的赵文卓依然一如既往坚持这股“正气”,他是荧幕前的“侠客”,生活中的“君子”。想来这也是他为何喜爱古琴这门乐器的原因吧!明代《神奇秘谱》的序里说:“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琴的形制作里,每一处也都有象征的意义,譬如琴面为天,琴底为地,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琴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由此可见,古琴也如人身君子,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足。温文尔雅,堂堂正正。琴乐更是圣洁飘逸,不仅可以载道、明志、修身,还可以静心、养生、移人性情。【 今日话题 】《披荆斩棘的哥哥》里你最钟爱哪一位呢正文下方留言与琴友们一起讨论哟

08-31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中国琴学研究 | 吴文光:论古琴音乐中的情感形象生理记录法(下)

然则或曰:情感的生理状态在古为何辞?答曰:其辞乃“气”也。“气”、“情”合而为情感,“气”为情感的生理状态;“情”为情感的心理状态。二者有名实关系,“情”为名,“气”为实,一个“情”的概念包含数个或多个“气”的概念的复杂过程。至此,我们可以来探讨情感生理状态的音乐表现法。一 总则:音乐在运用情感生理记录法时,必须尊重情感生理的自然状态,并不对情感的心理概念做典型的乐音造型。(二者结合运用另当别论)二 种类:1.一元性记录 音乐或分段,或不分段,然其出自同一情感渊源。此种情况在歌曲中最为常见,在早期琴曲中当亦比较常见。早期琴曲大部分是由歌曲组成,而歌曲音乐情感形象的创作往往在情感丰富、情绪动荡奔涌之际一气呵成。或歌中亦有段落之分,但仍应归入一元性情感生理记录之中。况早期琴曲大体极少分段,可以从《神奇秘谱》臞仙对《高山》、《流水》二曲的解题中窥其一斑:“臞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志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2.多元性记录所谓多元性记录,一般体现在:A.联曲体的音乐中因全部音乐由二首以上乃至于若干首小曲组成,其音乐的情感形象记录似有质的区别。B.非同源的情感生理记录累积而成的乐曲中历代经过音乐家们补缀、扩充而成之传谱,往往所含情感的生理状态多元化,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一般的传世中国古典、民间音乐大体可属此类。3.演奏者的主体情感生理记录此为演奏者受乐曲固有情感生理状态之激发而气血动荡所致,随即反映于音乐之中,以此最可观人情性。三 概念:1.上升如常识所知,乐音的上行运动可表现情绪的上升, 但单个乐音的上滑音可以体现短暂间情绪的上升。通过短暂的上升,可以扩展上升概念的范畴和使之接近自然的生理上升状态。其特点为:A.带音头的单音定点上升此种上升前实后虚,使上升状态呈衰减趋势。音头越强,引上越猛,则衰减越快;相反,音头越弱,引上越慢,则衰减越慢。B.不带音头的单音定点上升(注:此箭头顶端应有一实心黑点)此种上升前虚后实,使上升状态呈递增趋势。引上越猛,则递增越快;反之则递增越慢。C.带音头的单音不定点上升大体与A同,惟其衰减不定位。D.不带音头的不定点上升大体与B同,不过其上升之中腰较实,构成递增衰减式。E.不定音间歇性上升此易造成顿挫感,于上升中见变化也。其有远近之分,视其所需表现的幅度而定。上升力度的大小随发音量而定,此又不可不察之!2.下降亦如常识,乐音的下行运动可表现情绪的下降,但单个乐音的下滑音可以体现短暂间情绪的下降,使下降的运动更接近于生理的自然状态。A.带音头的单音定点下降此种下降前实后虚,使下降状态呈衰减趋势。(余同上升A)B.不带音头的单音定点下降此种下降前虚后实,使下降状态呈递增趋势。(余同上升B)C.带音头的单音不定点下降与A同,帷其衰减不定位。D.不带音头的不定点下降大体与B同,不过其下降之中腰较实,构成递增衰减式。E.不定音间歇性下降造成顿挫感,于下降中见变化。其远近之分,视其所体现的幅度而定。力度的大小亦随发音量而定。3.上升与下降的混合状态A.带音头的定位先升后降此为升中之变,先实后虚。B.不带音头的定位先升后降亦为升中之变,其过程为虚——实——虚。C.带音头的定位先降后升此为降中之变,先实后虚。D.不带音头的定位先降后升亦为降中之变,其过程为虚——实——虛。其它上升与下降的状态不常见,故略而不录。4.迟速缓慢和急速均为乐音运动的速度概念,但作为情感形象的生理直录,乐音的运动速度是以生理的自然状态为依据的,与乐音对情感心理概念的造型过程中所体现的速度观念不同。前者多具自然性,而后者多具思辩性。生理记录中的缓慢与急速可以说是慢而不一,快而不齐,“气”的时速划分是不可以采用“等齐律”的。明代著名琴家徐上瀛说: “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转。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吟猱有缓急之别。”“疏如寥廓。宥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这些都说明了作为情感生理状态的“气”、“候”是前提,迟速必须依赖“气”、“候”而定,这正是情感生理记录在速度上所体现的特点。下面来说明上述迟速观的具体表现:A.不规则的混合拍此种节奏特点无论在缓慢或急速的乐音运动中均有体现,1/4、2/4、3/4、4/4拍不规则地交替出现,避免了单调和机械的重音规律,使乐音运动增强了生理记录的能力。此种类型在古琴曲中极为常见,故不列举。B.不规则变拍速的混合拍这是音乐进行情感生理记录——气用——的必要手段,以往不易为人所发觉或重视,现特举二例以作说明。由于在3/4、2/4的拍子中不规则地夹入了3/8、5/8这些提高一倍拍速的拍子,音乐节奏的迟速变化趋向更自然、更丰富,表现复杂内在情绪的自然脉冲的能力更加强了,乐音运动波澜起伏,以此来观气韵则非虚词矣!应该看到,这种“不规则变拍速的混合拍”的特点是除了加强节奏重音变化外,关键一点还在于拍速快慢的频繁变换体现了典型的情感生理记录法的迟速观。现在,我们再通过一些对比实例来观察这种混合拍对联贯气韵、生动意趣方面所起的作用。例a为按“变拍速的混合拍”所记之谱,乐句自如而紧凑,E与C二音处重音安排合理。例b各音符时值与例a相同,但改用了“不变拍速”的记谱,第二小节出现第一拍E和第二拍后半拍C两个重音,紧接着第三小节第一拍又产生了一个带连线的后半拍重音。节奏感觉不舒服,“气”不顺。例c在第二小节中第一拍E比例a增加了半拍,重音规律虽未变动,但速度自第二小节起有突慢之感,曲调有滞涩、平板之病。C.散板散板亦体现了情感生理记录法的迟速观。在戏曲散板中,当情绪紧张时,往往配以快速鼓板潜节奏以摇板的形式出现。古琴曲中则往往以吟猱来调节潜节奏的缓急,故而迟速可因“气”而变也。5.变异直录法在描写情感生理状态的局部变异时,往往运用多变的装饰音及目的性颤音(在琴乐术语中称为吟、猱),让我们来作简要观察。A.记录情绪变异中的装饰音手法古琴音乐中装饰音的运用极为普遍及复杂,它们对情感生理的记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传统手法中的逗、撞、复、涓、扶、轮等,它们在琴乐中与绰、注(滑音)、吟、猱(颤音)依据“气”变化的需要而混合使用,几乎无往而不适。B.颤音的律动和幅度变化与情绪的变异相适应a.多变状态如: 于微颤中突然增大幅度又回到开始状态。于平稳中形成非规律性多变颤音。b.微变状态如:平稳中的类装饰音规律颤音。c. 渐变状态如:音幅渐增式的颤音。音幅渐减式的颤音。d.骤变状态如:于平稳中突然出现大幅度颤音。以上音幅往往与力度成正比。上述的一些概念往往在实际记录时以混合状态出现,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丰富的记录方法,如运用得当,则易于体现标题所启示的情感概念。让我们来引用一段琴乐实例以详细说明这种复杂的情感生理记录法的实际运用。《碣石调·幽兰》是我国六朝时南朝琴家丘明的传谱,于唐代经人手抄后即流入日本。其后,千余年中无人演奏,直至1914年,中国琴家杨宗稷才把它译成通用减字谱,并对它进行了打谱演奏。到了50年代,较多的琴家又不断各抒己见,对此曲进行了析译打谱工作,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份演奏传统中断的古谱中,由于不记明节奏、指法析译烦难及古人作谱记述尚简等情况,原作者及当时传派琴家之艺术匠心不易窥见。好在中国音乐是标题音乐,我们从乐曲的标题可以了解到乐曲应该体现的情感心理概念及原因。譬如《碣石调·幽兰》,其下注明“一名倚兰”,那么我们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一书中可以看到有关《猗兰操》的解题是“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芪。喟然叹日。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芪。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其后以幽兰为题材之诗作,亦不乏其人,诸如鲍照、韩愈流。然大体不脱孔子诗之大意,皆虽内寓幽愤之情,然坦荡之心,雅洁之操,奋发之志未尝失之也。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幽愤、坦荡、雅洁、奋发四种情感的心理概念,所以对传统中国音乐来说标题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对按弹者来说已是心动、神思、意得、气至了。也就是说,在乐曲标题的启发下,有所触动并开始思想而且有所得,当有所得时,情绪上也必然有所反映,是为气至。然气虽至而未得其形也,此时无须自为之形,以古谱已具之形导己之气,合则为得,不合当调之。得气则节奏自定,不可强之也。这里要注意的是古曲打谱与创作的不同,作为打谱,必须尊重古谱已具之形及包含于其中的前人的情感生理记录。这与以己之气取古谱之音而自为之形有本末之区别。故己之气至而任之,则难入于古意,非为打谱也。打谱者必须反复按弹古谱,以求融合古今,发己之情以成一家之言。若心不动、神不思、意不得、气不至,则何以逆古谱之形、古人之气?或气虽至而与谱不合,导而不宜,触而不敏,如无的之矢,此又,何益于事?因此,应该具备按谱弹弦,声发而心动,心动而气宣,气宜而指应的艺术修养。笔者愿意在此介绍一些对《碣石调·幽兰》打谱过程中有关谱、我双方在情感生理状态上的融合过程,以为引玉之砖:这是试为体现情感生理记录而作的一种图式。符号·代表实音,符号○代表虚音,直线符号用以表示各音间一般性连接,曲线符号则用以记录颤音的律动及幅度以呈示情感生理的微妙变化。这样,我们有可能通过实音、虚音的高低位置来观察旋律线条及通过曲线符号来观察颤、滑音的变化。在这里,个性和共性、合理与盲目、趣味与格调……均显现无遗,可窥今古艺术匠心之某些本质所在矣!此图谱之a、b、是呈示了笔者弹奏起首二次出现C、bA二音时的情感生理状态。a.的曲线反映了一种渐变状态,因为当一个低音区沉重的小六度音程第一次弹响后需要有一个心理的反映过程,可以譬喻为在开始受到一个沉重打击时人们所通常会产生的渐变反映过程,即开始一无反映,而后才随着认识的加深而引起激动。b.的下滑曲线展示了C、bA二音再次出现时一种紧张的下降,宛如在再度有所感触时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慨叹。c.则为在平稳的实音旋律线条中略现微变,这种微变记录了平稳中的心血来潮,可谓是压抑中的沉默了。d.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图式,它是紧张感的再度复苏。恰似压抑、沉默中产生的猛烈心悸。e.为再度回复平静。f.中通过远距离的实音线条的上升和下降体现了情感上生理脉冲的幅度。g.于旋律线条上升时,在接近顶点的滑音中出现了短暂的增强紧张感的骤变,使情绪上升到高潮以结束乐句。“气”之为用也者,大矣!“气”者,上接于“意 ”而役于“神”;下达之“情”而成乎“形”。今夫若不知“气”之为用而欲叩其“意”、“形”两端以求诸民族音乐者,吾未见其明也!

08-31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中国琴学研究 | 论古琴音乐中的情感形象生理记录法(上)

论古琴音乐中的情感形象生理记录法(上)吴文光历来的美学家和音乐学家从未间断过对音乐的内容和反映这些内容的途径、方法这一问题的研究、阐述和探讨,著作浩如瀚海,博大精深,确可从中获得教益和启发。虽然如此,我们却仍有必要对此再作一番细致的考察与进一步的研讨。从音乐的内容上来讲,我想无非是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作为反映对象吧。具体说来,所谓客观世界就是自然和人类社会,而主观世界则是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本身。至于音乐的形式和形式美,可以说是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的认识,乐音本身可以划归为自然现象。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以算作音乐的一种内容,但往往这种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的“内容”被用来作为表现人类社会和人的艺术手段及形式。这先姑且不论,让我们还是来讨论作为音乐内容反映对象的客、主二体之间的关系及音乐对它们的反映途径这一问题。鉴于音乐主要是听觉艺术的特点,音乐与其它视觉艺术的区别在于:视觉艺术可以通过复述表象而直接描写客体,而音乐对某些声音虽可模拟,但在这方面可为不多,而声音本身在再现自然物方面及人类社会方面也能力有限。因此,音乐大多通过表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及受到客体作用的情感来较间接地反映客体。这点,大部分人疑义似乎不多。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家也早就指出了这个道理,例如:汉代成书的著名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就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说法。这里首先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不强调或基本否定了音乐在自然界有更多的直接对象的观点,而指出了主体和音乐的产生及内容有直接关联和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更为关键的是紧接着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句话,它说明了客体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即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通过声音来表达对客体的感受。应该认为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既强调了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且在此基础,上着重注意了音乐的特性。但音乐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客、主两方面的内容的呢?换句话说,也就是音乐表现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就是塑造音乐形象。关于音乐用它特有的方式通过状声、模拟、比拟、象征等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客体和主体,前人之述可谓备矣。所谓的音乐形象它是一种听觉的形象,众所周知,听觉形象的概念性是不强的,它需要听者作广泛的知识性学习和符合逻辑的联想才能获得与创作意图相接近的一些概念。在音乐形象所包含的物态形象、事态形象(此为反映客体的形象)及情感形象(此为反映主体的形象)中,情感形象尤为重要,因为它是音乐最擅于表现的。在此,有必要来对我们所说的情感形象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音乐之形象(基本上而非绝对)是抽象的、非再现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乐音这种自然现象的规律之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的成果。人类对乐音世界的认识和塑造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状况,当然情感形象亦然。然而,当进一步去探讨音乐塑造情感形象的原则时,我们大体可以发现两种情况:一是以典型的乐音结构和典型的乐音运动去比拟典型的情感心理概念。这是音乐发展和乐汇积累的一种结果,它是以西洋古典派以来的音乐(尤其是纯器乐)为代表的。它善于以一个情感的心理概念为主来进行多侧面的、立体的音乐造型。这种以声达意的作法确是造成了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音乐种类和作品、理论以及实践。一是以乐音的运动和运动的乐音去记录情感的生理状态——它的变化过程。这是早期音乐塑造情感形象的突出特点之一。譬如歌唱,就是以曲调来记录主体情感的生理状态的例证。一首歌词的含义往往甚为广泛,有时多至数段歌词,但曲调只是一个,故曲调难于在以声求意方面充分发挥,它只是创作者受歌词感动后在情感的生理状态方面用乐音所作的一种直接记录。这正是以意求声的作法。这种作法同样也体现了音乐情感形象的抽象性,因为主体情感的生理状态大致可以用强弱、迟速、升降、规则、变异……及其它们之间的诸种复合变化等概念来表示,但这些概念并不等于情感的心理概念,诸如喜、怒、哀、乐等。所以,听者可以从前者来求索后者而不能直接具体感知后者。我们必须分清情绪和情感这二个常用词的区别,前者通常是指上述的情感的生理状态,而后者则往往代表了上述的情感的心理概念。情感和情绪之间,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生理反映。譬如“因悲哀而情绪低沉”,“因高兴而情绪激动”……。不难看到,一个情感的心理概念包含有多种情感的生理概念。另外,人类情感的变化是不规则的和有先后时间概念的,所以作为情感的生理反映更是如此。所谓百感交集只能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体现的一个情感变化的复杂过程,但在时间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有先后之分的,所以音乐的对情感的生理直录上很少看到同时的多侧面、立体声现象,如有和声或复调现象也是由于心理、生理变化的强弱要求和进行多主体的情感生理直录。现在,我们必须来探讨情感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直接记录塑造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前述,一般地说直录塑造情感形象的方法之产生早于典型塑造情感形象的方法。在人类早期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前者之用途最为广泛。我相信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普遍地采用过这种音乐创作方法,只不过由于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记录方式,犹如不同的语言文字对思想的表述和记录一样。而典型情感形象的音乐造型方法则是在初步总结直录法的基础上使乐汇典型化的产物(早期音乐的像声、模拟在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者互相渗透、融合而不是绝对分割,只是在后期,西方随着乐器领城的革命而有可能在以声达意方面有所作为的时候,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侧重面才明显地呈现出来。那么,继续以采用直录法为主的中国音乐是否就落后了呢?笔者以为不一定。其理由一是中国的社会对体现这类方法的作品仍很需要;二是明代中叶后,特别是清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音乐家们把兴趣集中到对于情感形象直录法的研究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在古琴音乐、戏曲音乐及其它音乐上广泛而细致地研究了腔韵的形态及运用,使曲调的表现力向装饰音、滑音、嗽音、颇指、吟猱、各种复杂板式及节奏重音的不规则化、时间线上节奏任意切割的合理化、音色的多样性趣味、阴阳、强弱、刚柔、虛实……方面追求,单是古琴的吟、猱、绰、注就有数十种之多。这样,音乐在直录情感生理状态方面的表现力基本达到完善的境地,心有微动则无不可应诸弦上矣!中国音乐在这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时有产生强烈的追求心、声间的微妙吻合而使情感形象的典型造型或乃至旋律的作用降至次要地位的二者分离的趋向。戏曲音乐中的板腔或古琴音乐中的打谱正是这种趋向的体现。古琴音乐中的打谱工作要求打谱者在对古曲进行打谱时注重调整客、我间的关系(此时古谱为客,打谱发掘者为我),即籍古谱之音以激发己之情思,从而使己之情思的来由有所渊源,不为无本之木,是方可合于古而发自己。若夫于古之谱一音未按而波澜已浚发于灵台,是必陷于盲目,既不能得古意,亦难于达己情也!打谱与传派尚且存在的古曲演奏不同,有传派的乐曲主要是要求奏者的心理、生理状态去适应传统。当然,随着奏者艺术视野的扩大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反转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提高也是必然的。而打谱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古代的乐曲由于传统中断,使原始作者和早期奏者在音乐形象的典型塑造及主体情感生理直录两方面的大部分意图处于隐性或不明确的地位。在音乐形象的典型塑造方面,由于古谱大多不记节奏,这种做法有可能使后代的琴家去进行在原有基础.上的最大再创造。而在情感的生理描写方面,后来的琴家除了对在谱式中有所标记的(如一些吟、猱、绰、注)进行窥视和探求外,这时有较大可能来阐述自已对古谱中的音乐的认识并通过实际演奏把它记录和反映出来。大部分琴曲在成曲后,通过审美主体的不断更替而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中国音乐是注重自身更新的,这体现了中国音乐家重视对同一客体的审美认识的多面性和延续、继承性,它不偏重于以塑造客体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创造,而是强调个别的情感生理直录与有限形象塑造相结合的再创造。很明显的是,他们相信《乐记》中所说的这样一个原理,即:客体作用于主体,而音乐则主要是应该去表现那个受客体作用了的主体。关于戏曲,在板腔和牌子音乐中也是和琴乐的情况基本相像,不过它在对于音乐形象的典型塑造方面更无须下太多的笔墨,因为可以借用唱词给人以语言、文学的生动形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而演员的任务更集中于把词句对自己所产生的强烈感染所引起的情感上的生理变化通过声调、咬字、行腔等手段,把它们直接记录、表述出来。在这里,基本曲调的作用相当微弱,它只起到记录演员情感的音乐形象的乐音支柱的作用。演员可以节省在组合乐音结构方面所需花费的大量时间,这在演员一身须兼做、念、唱、打、编腔等繁重艺术劳动而缺乏强大的专业创作队伍配合的过去的中国社会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来谈谈这种以对审美主体情感的生理直录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基础、社会历史背景和达到社会功效的途径。总观中国哲学史上对音乐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和道家(佛教的影响在音乐上不明显),它们的音乐观可以概括为“中和之音”和“大音希声”两个四字句。“中和之音”强调音乐对人心的反作用,音乐既为心声,当其心欲过分时,应以适当的音乐去调整它。此为“逆欲法”。其间,司马迁肯定了屈原之怨,他在评价《离骚》时指出:“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肯定了屈原之怨的产生与抒发是自然的、合理的。司马迁进而认为,古来一切不朽之作,如《春秋》、《诗经》等,都无例外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才著文以舒其忿的。这样,就把忿和舒忿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忿成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它不仅是不朽之作的基本动力,也是审美评价的主要标准,而具有高度发忿特点的《离骚》,自然也就成了“兼风雅之美”的作品之冠了。后来,韩愈也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文艺观,继承了司马迁的文艺思想。这些文艺观大体亦被纳入儒家的范畴,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我们可以从历代诸多古琴谱集中收有《离骚》、《广陵散》等舒忿乐曲这一点上清楚看到。从上可见“中和之音”有两个不同的侧面,一顺一逆均不失儒家道德规范,这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可以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它,应该从前期、中期、后期联系起来进行观察。道家的“大音希声”主要核心应该是音乐在“道”不在声。而“道”须在清静无为之境方可悟得,故道家音乐观提倡一个“静”字。所谓“心静自然声希”,正说明了以意求声,强调了声对心的依赖和被动地位。另外,还否定了情感的抒发,心静自然无大幅度的情感可言,故其随心而生的声也就寥寥无几了。一切宜在玄想中解决问题,什么都不想,什么都解决了。在代表道家的音乐中,乐音的和缓运动只能被看作是心海微澜或心血来潮的似得“道”而未得“道”的表现,随之曲终声寂,则可入“道”之境矣!但这只是哲学上的道家音乐观,其结果势必导致陶渊明式的悬无弦琴于壁,这是为常人所不取的。而另一面却是道家的某些寓言故事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不少的题材,音乐家们借用《庄周梦蝶》、《列子御风》这些故事中的游仙境界,来表达一种虚静、浪漫、自由的自我感受。让我们看《神奇秘谱》中明代臞仙为《庄周梦蝶》一曲所作的解题:“臞仙曰。古有是曲。绝而无传者久矣。毛敏仲继之。庄子书日。庄周昔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为周。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谓物化。是以达道之士。小造化于形骸之外。以神驭气。游燕于广漠之墟。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斯乐非庸夫俗子之所能知也。达者得也。”这段解题虽然体现了庄周齐物论的思想,但音乐是无法直接表现齐物论的,它给人的只是一种清静、虛淡的曲调用以表现飘忽的游仙感觉。因此,这类乐曲并不体现道家“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此等荒谬主张,而是在想象中所产生的某些心理、生理感觉的表述。从以上儒、道两家的基本音乐观中,我们可以认为以屈原、司马迁、韩愈等为代表的直舒情性的美学观应是中国艺术史中的主流,它主张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它是向上的,这种主张在音乐史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陵散》、《离骚》、《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不正是体现这种抒情论的典型作品么!前期儒家的“正统”中和思想提倡音乐的“逆欲法”,重视音乐陶冶情性的教化作用,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单一维护中庸的音乐观,对音乐的斗争性和娱乐性持否定态度,从而限制了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发展,这也是必须予以注意的。至于道家的“大音希声”,它比“中和之音”的“逆欲法”更限制了音乐形式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道家思想的附带物——浪漫主义的影响,给中国音乐中带来了一种游仙式的清新、恬淡风格,它以自由想象为特征,相比之下,可以使人从正统的中和之音的道学气味中得到一些调剂和解脱!这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益于身、心的吧。以上的音乐理想之实现途径又如何呢?古人认为大体当在个人的修养过程中来完成,而古琴正是他们的理想乐器。所谓“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不正是前期儒家“中和之音”的“逆欲法”概念么!而其目的为“导政事”的“舒怀论”及道家的“大音希声”也大体籍琴作为工具来实践他们的音乐理想的。这就强调了审美主体的自我完成过程,而这种自我完成过程正是为音乐创作中的情感生理直录法提供了产生和运用发展的基础条件。因为吾情吾自知,达其意而已矣的原则要求音乐情感形象的生理直录,而不要求过多地去阐发、论证、多侧面塑造……。那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中,音乐如何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功效呢?古人云:“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这是说明功效由个别作用的积累而扩大到社会作用。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故而有“士君子无故不撒琴瑟”、“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锺鼓罗列于虚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的说法和记载。

08-25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华荣依轩  预约了直播课
06-30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华荣依轩  预约了直播课
国琴传承大使线上音乐会

·即将开始: 2020-06-25 19:00:00

主讲人:国琴传承大使

06-22
0 0
登陆 后方可评论

TA的粉丝

暂无粉丝
顶部